崇祯元年二月初二。

今天正是春讲初开的大好日子。

乍闻如此重大的消息,朱明犹如五雷轰顶,魂儿都丢了一半。

因为,他最讨厌听课了。

明朝皇帝学习的内容,其实和一般读书人学的差不多,就是四书五经之类的,还有性理大全、大学衍义这样的理学著作

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历史著作也是要学习的。

比较特殊的是一些给皇帝特制的书,比如文华大训,是明宪宗朱见深专门为太子朱祐樘编的教材

又比如张居正给万历编的帝鉴图说等等。

其实,真正实行起来,经筵所学的内容并没有这么丰富,算来算去也只有两大模块:经史。

毕竟经筵的形式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其主要目的是对帝王的言行进行规劝与进谏,同时用强烈的仪式感来体现帝王的尊严与责任,而真正负责传授知识的,乃是“日讲”而非经筵。

但即便如此,经筵的讲官们也需要用心备课,写出一份讲章出来,然后交给内阁审批,通过之后,才能用它来上课。

这份“讲章”,有点像现在老师们用的教案,不过比老师们写的教案简单多了,老师们的教案准备真的很麻烦,太费笔了。

朱兴国看着自己写的讲章,泪目中……

讲章好写,毛笔难拿啊!这样的教案,除了他自己,估计别人都看不懂吧。

至于讲章怎么写?

其实也不算太难,以著名的李东阳文集中准备的经筵讲稿为例,孟子万章篇中有一句“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句不过区区三十四个字,可是李东阳却为之扩写到了七百字。

才七百字而已,比现在的高考作文要求还短了一百个字,牛啥?

朱兴国的讲章可是写了足足八百个字。

没办法,多年来的批卷改卷,已经让他养成了习惯,要是少写一个字,总感觉作文未完成,要被扣分。

他仔仔细细地数了三遍,确保够了字数。

明明没有字数要求,还逼迫自己这样数,这个感觉实在太奇怪了些……

讲章的开篇,李东阳先用大白话把这段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了一遍,之后,再把这“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五伦”含义详细解释一遍。

讲完了书上的道理,李东阳还要结合现实情况,用书中的理论来规劝皇上:“伏望以身为教,而示民之可从以道为治,而化民之弗率。唐虞之治,将复见于今日矣!臣等不胜欣愿之至。”

这般慢慢地讲完,一堂课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朱兴国正是参考这篇规范作文,准备讲一篇论语学而。

其实仔细想想,不用讲什么深奥难解的内容,文章大意都是用大白话讲,皇上也容易懂。

只是,这样的上课,更加单调无聊了些,不像我们现在上课,有那么多的环节,当然,更没有举手发言和小红花。

课的内容虽然不难,但是上课的过程却很繁琐。

经筵是项大典礼,在文华殿前殿举行,意义重大,故参与人数众多,而且流程复杂。

每当经筵开始的时候,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的都御史、大理寺的大理卿、通政院的通政使、鸿胪寺的鸿胪卿、锦衣指挥使……

这么多人,统统都要参与,可以说大半个朝廷都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鸿胪寺的“鸣赞官”会高声通报所有经筵的流程,不然容易出差错。

这个有点像现在的班长喊“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上课请起立”、“老师再见”的意思。

等到朱明和大家伙都按照顺序挨个儿进场行过礼,站定了,找到了自己应该坐着或者站着的位置,上课才正式开始。

那么,怎么上课呢?

一般来说,皇帝听一次课,需要四位先生:两个教书先生讲官,两个专门在一旁给讲官翻书打辅助的……

别笑,这翻书的职位也是正职,还有个学名,叫做“展书官”,正儿八经的官,要是肚子里没有点墨水,翻书都不让你翻。

讲官的选择,是很谨慎的,需由吏部与翰林院共同推举出老成持重之人,然后皇帝批准,这才能担任讲官之职。

毕竟这是今年的第一次经筵嘛,当然是由内阁首辅孙承宗和内阁次辅钱龙锡上台露脸。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