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看到漂浮在脑海中的那张图纸,心中一喜。
若是将当今对数学界有价值的猜想做一个归纳整合,将其分为五个梯次,那么今天证明的比尔猜想只能勉强进入第三梯次,有可能还会被划入第四梯次去。
毕竟它是基于费马大定理延伸出来的猜想,不过能将其证明,已经足够得到菲尔兹奖的提名了,这可是数学界最顶尖的奖项,相当于其他领域的诺贝尔奖。
而哥德巴赫猜想则属于第二梯次顶尖的难题,和其并列的便是费马大定理和四色问题,这两个已经被证明了,唯独剩下它一个。
国内最先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便是华夏数学奠基人,科大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华罗庚先生,验证了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
然后是王元潘承洞等人相继将进程往前推进,直到1966年,陈景润先生证明了“1 2”。
剩下的“1 1”困扰了数学界五十年。
有人好奇,既然“1 2”都证明出来了,那“1 1”不是顺水推舟就直接证明了么?
但是数学家们发现,根本不能用证明“1 5”~“1 2”的方法去证明“1 1”,因为这两者之间不像表面那样有联系,而是彻底的两种体系,以前的经典方法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五十年过去,也没人能打出一条新路来。
唐修稍微看了眼脑海中的证明图纸,然后一脸懵逼。
原本他以为掌握了大学数学相关知识后,已经不算是数学领域的萌新了,可是看到证明过程中出现的无数前沿数学工具时,他就发现,自己的知识点还有许多欠缺。
不说许多最前沿的数学理论知识他未涉及过,光是猜想的证明过程中就顺带解决了不少第四五梯队的数学猜想,可见其技术含量之高。
这让唐修对第一梯队的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产生了兴趣,不知道那些题目又需要什么样的水平,估计自己数学得到九级才有可能挑战吧。
飞快的将试卷写完,然后将答题纸递给各位教授批阅,唐修便利用笔记本电脑写起这次的证明论文。
当他将论文交给周校长时,批改也正好结束。
“果然英雄出少年。”陈院长满意的点头道:“满分,看来你对大学四年的内容已经完全掌握,我们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
唐修笑着道:“那我是不是可以拿毕业证了?”
陈院长被唐修这想法给逗笑了:“怎么,刚入学就毕业?全世界也没这种操作!”
“那怎么办?”
“我们之前讨论过一个方案。”陈院长显然早有准备:
“以你现在的水平,强求你去普通课程,太浪费了,所以接下来我会和各科老师说,让他们不用在乎你的考勤状况。”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