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树叶,闪烁出五彩的光芒。
赵佶伸了个懒腰,最近战事不断,耗费了不少精力,是该继续研究一下变法的事情了。
蔡卞,刘安世站在他的身后双手下垂,一脸恭敬。
还有一个中年男子,刚被赵佶提拔为吏部尚书的张叔夜。
“张叔夜!”
“臣在!”
赵佶转过身来,看着张叔夜道:“吏部最近的任务很重,朕思量再三,认为只有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张叔夜立即颤声道:“臣蒙陛下的厚爱,一定尽职尽责,不负重托。”
“嗯,朕相信你能做好。贼王田虎刚被剿灭,王庆和方腊也很快会被平定。被他们祸害的地区,民不聊生,百废待兴。你可要把大大小小的官员准备好,随时可以走马任。”
“陛下,科举年年举办,人才储备十分雄厚,等着做官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连绵不断。”
“能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朕不要庸官庸才。”
“陛下放心,吏部的考核非常严格,选出来的官员都是十里挑一,不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都是佼佼者。”
“重点是县令一职,一定要用优秀的人才。基层官员才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未来选拔高官一定要从政绩好,口碑好的县令中挑选。”
“皇圣明!”
张叔夜对赵佶佩服的五体投地,和皇帝对话总有一种尽在掌控的感觉。
赵佶继续说道:“蔡卞,刘安世,谈谈你们对科举制度改革的看法。”
科举制度的改革是变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宋帝国想要强大,没有层出不穷的人才,当然不行。
蔡卞回去把王安石的变法内容仔细研究了一下,又结合自己从实际中观察的利弊得失,有了更深刻的想法。
“陛下,臣认为科举选拔,除了要对经书进行考核,更应该对其思想进行考核。”
赵佶颔首道:“你能想到这一层,很好。”
“凡事不合,其心异也。如果满朝文武能够统一思想,就不会出现党争。如果百姓都能知书达礼,就会和睦,整个国家也会变得和谐。”
“嗯,接着说,有什么具体措施。”
“臣以为,应该广建学校,聘请教书先生传授四书五经,要他们知道忠君爱国。按照人口比例,百口之村,设小型学校,千口之镇设中型学校,万口之县设大型学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