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伦敦之行收获很大,协助导师出了专著拿到了博士学位,雪儿在短时间改变了很多,这是李锋芒很高兴的事情,但河右晚报社又出了事,第一个是文总编,第二个是甄青梅。确切说这不是啥预兆,而是逐渐堵了李锋芒回河右晚报社当一把手的路,因为最支持他的温青云离开了,现在文总编也调走了,他想干的事情又是颠覆性的,没有报业集团的全力支持几乎等于空谈。

关于跟雪儿是父女相认还是暂时不相认,李锋芒很是矛盾,对此金媛媛跟他沟通过两次后,决定暂时先不要挑明,等孩子再大一些,比如读了大学后,有些话也能听进去,更容易解释。

只能如此,那便如此。

转眼夏天过去,李锋芒去那个湘菜馆吃了几次饭,也不是刻意打听,但凑巧刚到这里打工的一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就是长笛,年三十的晚上他吹的怀乡曲让张老板很有感触,当这姑娘来找工作的时候说是长笛专业,马上就留下了。

如获至宝,随即联系给雪儿上了一节课,看效果不错,他一次就给了这个姑娘半年学费,每周两次他深知,有个音乐特长对雪儿未来发展很有帮助。

忙忙碌碌转眼就来了十个月,理查兹每天催出版社,这书出来李锋芒的博士学位才能拿到。对此他倒是不着急,只是不能每天闲着,游玩也没兴趣,尤其大学放假后空荡荡的,想了两天他就跟理查兹说想去调查下英国的社区报看看能不能回去跟河右晚报结合下,从而抵挡现在这张纸媒各方面下滑的趋势。

说起来这不是新鲜玩意,但因为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尤其社区不发达,所以知道的多仿效或者参考的并不多。而在西方很多国家,每个镇子或者大社区都有自己的报纸,且各有各的影响力。

美国新闻史上公认的社区报,最早起源于1690年9月在波士顿出版的国内外公共事件。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社区报可谓西方报业的独特景观之一。近年来,在互联网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西方社区报的发展动态如何?它们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应对挑战?这也是李锋芒想要了解的。

简单说就是我们社区发的“小广告”,概念是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商业服务的报纸。主要刊登社区新闻、社区公共事务和商业广告。一般为周刊或月刊,在社区范围内免费发放。

叹口气,理查兹介绍说,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强烈冲击,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啸后,在英国22份大型全国性报纸发行量下降,每年都在以510左右的幅度下滑。其中著名的泰晤士报、卫报发行量也都在逐年下降。

说到这里,他眼前一亮,“在大报的一片颓势之中,社区报却呈现出了对抗报业经济衰退的态势,也因此吸引了诸多关注”。

随后理查兹给了李锋芒一把车钥匙跟一本论著:这车是工作室的,你自己加油就可以用,不违规。这本书我写的,对社区报我研究了十年,这里面提到的报社与人物,你去直接说我名字即可,肯定会给你介绍。

并没有想写相关论文,这个调查只是为河右晚报未来发展多条路,就算没用深入了解了解也好,于是返回老查理家先读了一周这本论著,然后制定了一个历时一个月的行程,基本跑遍了英伦三岛。

这是这么多年,他自认为的一次大假,其实理查兹的专著各种数据都很详尽了:有804的英国成年人超过15岁阅读社区报,而只有610阅读全国性报纸。在阅读区域性报纸的读者中,有289的人不读全国性报纸。在过去十年中,区域性媒体的阅读人数上升了609,可见,遍及城乡的社区报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李锋芒的调查不限于数字,他只是很好奇,当下闻名世界的传统纸媒都遭遇生存困境,但立足地方新闻,大量成本相对低廉的社区报,为何不但能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成为挽救报业下滑趋势的希望所在。

一路走,也去一些文化氛围浓郁的景区,但调研社区报仍旧是重中之重,他发现社区报最大的特征是就是服务于特定的社区,并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

社区报作为社区文化的一种存在,是社区的显著表征之一,社区报纸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在上述主流媒体中是极其缺失的。这些内容,包括地方政府、学校、地方卫生保健和医疗设施、社区体育及社交活动、教会活动等,甚至一个普通老人的讣告都可以打头条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的,也是本地居民所关心的。

但是,并不乐观,正如李锋芒在后纸媒时代中提到,纸媒衰败是不可逆的。所以,他在很多社区报编辑部都会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社区住户都进入某个网络群,比如比如微信群,那么每天有这样的信息都发进去。那么,这些固定的老客户逐渐老去,报纸订户后继是否乏人?

这个国家的人“古板”到无法想象,大多编辑部都会说我们已经把报纸打造成必须,就像每天早晨喝咖啡一样,所以肯定能延续下去,且我们也在改变,李先生担忧的事情得等到纸张完全脱离我们的世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