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鞑子下手这么快。”陈新甲一脸苦笑的说道。

“怎么回事?”杨嗣昌感觉里面有些隐情,疑惑的问道。

陈新甲便将皇太极招降鲁若麟的事情详细的解说给杨嗣昌听,还将皇太极写给鲁若麟的劝降信也拿了出来。

杨嗣昌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恼怒的问道:“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你们在冷口与皇太极对峙的时候发生的?”

“是的。”陈新甲点点头。

“呵呵,呵呵。结果就是你还没到京城,这边已经说得有鼻子有眼,甚嚣尘上了。看来这京城被鞑子渗透得不浅啊,有些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已经连祖宗都不要了。”杨嗣昌气急败坏的骂道。

陈新甲则要冷静得多,摇头说道:“鞑子应该没有可能收买那么多的官员,但是始作俑者肯定是被鞑子收买了,朝中官员多半只是跟风罢了。”

杨嗣昌点了点头,认可了陈新甲的说法。

“那些御史言官您也知道,唯恐天下不乱,这个时候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他们才不会管什么朝廷大局。”陈新甲露出苦笑,这些御史言官完全是在给鞑子助攻啊。

杨嗣昌听了也是头痛。

太祖当初设立御史言官原本是为了监督朝中官员,防止有大臣擅权凌主,所以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封驳圣旨。

这套体系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明一代基本没有像前朝那样一手遮天的权臣。

即使是权势最大的张居正,也不过是与各方合作掌握主政权,还谈不上权倾朝野。

张居正甚至还因为不肯回乡为父亲守孝而被朝野上下攻击,所以御史言官在维护皇权稳固上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只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御史言官们自诩为人间正义的化身,弹劾起来无所顾忌,不光是朝臣,连皇帝他们都不放过,说起话来更是肆无忌惮。

加上他们有风闻奏事、不予追究的神功护体,是真的什么都敢说,什么人都敢弹劾。

在他们眼里,只有一弹成名,什么大局为重完全不存在。加上明朝后期党争愈发激烈,在有心人的操作下,这些御史言官渐渐成了各个势力手里维护自身利益、打击异己的工具,彻底的变了味道。

现在的御史言官们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为自己的幕后大佬们服务,失去了监督朝堂的初衷。

杨嗣昌当初有意议和,就被这些言官们疯狂攻击过。言官们根本不管大明是否承受得起两线作战的负担,只是一味的展示自己所谓的正义与坚持,而又没有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杨嗣昌对言官们是毫无好感,只不过对他们无可奈何罢了。

“这鲁若麟确实无心投降鞑子?”这个问题很重要,是杨嗣昌决定如何行事的基础。

“以下官看来是绝无可能的。鲁若麟虽然有时候有些桀骜不驯,但是在帮助朝廷抗击鞑奴上还是非常坚定的。”陈新甲神情严肃的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毕竟是在外面自由惯了的,有些不服管教也很正常,只要能够保证大节无亏、效忠朝廷就好。”杨嗣昌对此倒不是很在意,有实力的武将就没有不跋扈的,只要还在朝廷的掌控中就好。

听了杨嗣昌的话陈新甲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鲁若麟明显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对朝廷究竟有多少忠诚还真不好说。

只是现在双方都有求于对方,才能显得这么融洽。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还真难说。

能够混到尚书和阁老,陈新甲和杨嗣昌自然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不会看不出鲁若麟的野心,只是现在与鲁若麟合作对自己和朝廷有利,自然要尽力维护鲁若麟。

“你认为奴酋皇太极想要与鲁若麟结盟,南北夹击大明的事情,鲁若麟答应的可能性有多大?”相比起鲁若麟投靠满清,杨嗣昌更加担心这个预想成为事实。

江南对于大明有多重要自然不用多说,失去江南赋税重地,大明就可以直接宣布破产灭亡了。

陈新甲沉思了一会,慎重的回答道:“下官认为不会。”

“何解?这可是成就一番霸业的机会,鲁若麟就不会动心吗?”杨嗣昌没有见过鲁若麟,对金州军也了解不多,只能依靠陈新甲的判断。

“鲁若麟此人虽然出身粗鄙,但是心有韬略,最擅长谋而后动,与那些造反的贼寇大大不同。”

“贼寇一般不求长远,四处劫掠,更不会想着去治理一方。鲁若麟却不同,凡是他控制的地盘,必定会用心经营,只有完全消化吸收、时机成熟,才会攻略其他的地方。”

“贼寇善破坏,鲁若麟善经营。所以鲁若麟的地盘看似不大,但是根基比那些贼寇深厚得多。这也是他能富甲天下、拥兵数万却任然游刃有余的原因。”

“鲁若麟经营济州岛成功,需要更大的地盘发展时,没有选择更加富裕、人口更多,离济州岛更近的江南,而是选择北上辽南与鞑子死拼,争夺那辽南苦寒之地。根本原因是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南为其提供物产、粮食上的支持,而不是一个战乱的江南耗费他的实力。”

“下官去过济州岛,发现他的治理方式与我大明截然不同。工农并举,甚至工商所占比重更大一些。济州岛上的那点农田所产根本养活不了那些工人和商人,所以必须从江南和朝鲜购进粮食。”

“而且济州岛上工坊所需的各种原料也多是从我大明和朝鲜购得,经过加工后再贩卖到各地,由此获得巨额利润。江南之地也因为与其贸易频繁,获利良多,双方互为依靠,已然为一体,鲁若麟绝对不会冒险攻打江南,那简直是自断手脚。”

陈新甲的一番长篇大论,让杨嗣昌陷入深思。

很显然,鲁若麟的这种统治模式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

不靠种地收税,而以工商立足。以更少的地盘容纳更多的人口,而且日子过得还非常不错,似乎这样的治理模式比大明要好得多。

不过杨嗣昌毕竟是大明最顶级的政客,很快就想到了其中的关键,那就是粮食。

没有足够的粮食,这样的治理模式就无法长久,随时都有可能崩盘。华夏历朝历代重视粮食生产不是没有原因的,肚子都吃不饱,老百姓能不造反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