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了筹集赔偿中华王国的粮食,可谓刮地三尺,无数百姓被逼得倾家荡产,不得已只能冒着风雪踏上乞讨之路。因为家里仅存的一点点越冬的口粮都已被魏国官吏搜刮走了。若是不走出去乞讨,那在这寒冷的冬日只能面临饿死的局面。

不过就在这时,一条小道消息在魏国流传中华王国在与魏国的边境地区设置多个难民救助施粥点,只要是前往那里便可活命。这样的消息让魏国一贫如洗的百姓纷纷往中华王国边境涌去。在通往中华王国的主要道路上全都是成群结队扶老携幼的逃难百姓。

在原魏国国土,中华王国如今的国土边境上,在靠近边境地区的城池外搭起了连片的帐篷,支起了无数的大锅,大锅中沸腾着的正是加了咸鱼的肉粥。无数魏国难民正在大锅前排队等着施粥。而后面还不断有魏国难民不断的涌入。

有士兵组织秩序,有官吏在一旁为新到的难民进行信息登记。

其实如今中华王国在边境上设置的难民救助施粥点所施粥的粮食原本就是这些魏国百姓的口粮,只不过被魏国官吏搜刮来赔偿中华王国了。而姬天赐原本是准备用来支持北境赵平军队收复云中郡使用,但得知魏国为了筹集赔偿粮食大肆搜刮百姓家中存粮,便料定魏国一定会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因此便当即下令将魏国赔偿的粮食留在与魏国接壤的边境城池,设置难民救助施粥点,救助魏国难民。

对于姬天赐来讲,这些魏国难民都是中华苗裔,不久之后都是自己的子民,这些才是自己的王国的基础,只要有人,什么都能创造出来。而只要自己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云中郡那一片土地收复是迟早的事,因此也就不急于一时。

通过这一番操作,这些魏国难民百姓深刻的体会到两个国家的巨大差异。魏国从上到下将他们当牲口一般看待,可随时牺牲。而中华王国大王及王国的官吏们则是将他们当成人看待,为了救助他们,不让他们被饿死、冻死可谓是殚精竭虑。这样的王国、这样的大王、这样的政府怎么能不让所有人心甘情愿为其效死?

这些魏国难民对于成为中华王国的一员可谓是激动万分,对大王姬天赐更是感激涕零。对于难民营地的官吏和士兵的管理那真是一个无条件服从和配合。因此虽然每一个难民营都有很多的逃难的魏国百姓,可每一个难民营的秩序井然有序。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也一天天暖和起来,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雪化道路恢复通畅,中华王国的马车将会将这些难民分配送往各地,开始新的生活。而那时,这些难民将拥有自己的田地、将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自己的家园,拥有全新的生活。

当冬雪融化、大地复苏的时刻,一辆辆马车载着一车车的难民奔赴新的生活地点。大部分的难民都被送往九江郡,那里拥有大片的良田,缺少人力去耕种,只要人去了进行一番劳作开发,那里就会成为中华王国又一个大粮仓。

燕地、辽东和朝鲜五郡经过这场大雪灾,王国全力救灾之后,当地百姓对于王国的归属感大大加强,毕竟经过这一场大雪灾后,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大王对他们的重视,这可是以往的统治者做不到的。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一比较高下立判,自然就念起中华王国大王姬天赐的好来。王国派往当地进行管理的官员的政令执行起来也变得顺畅许多。

姬天赐一直坚持的以民为本的政策早已成为中华王国政府从上到下各级官员恪守的信条,这样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华王国的百姓生活幸福程度很高,对于王国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特别高。即使是那些刚刚归属王国不久的土地上的百姓和那些新加入王国的百姓对王国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都会不错,这就使得整个中华王国每新拥有一片领土就能很快的在当地建立起有效的统治。而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反叛和动乱。

这样既能快速恢复当地的正常的生产生活,也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理成本,毕竟若是叛乱四起,必定是要花费大量的兵力去镇压平定叛乱,这样的耗费那绝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一旦出现这样的叛乱,即使镇压平定下来,那些隐藏的仇恨却很难消除,那就需要花费更加长久的时间才能最终同化,那样的代价就更加沉重。

就像历史上秦国虽然最终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六国,一统华夏。可当秦始皇这位一代伟大的皇帝去世后,秦国立即就分崩离析、叛乱四起。原本的各诸侯国的贵族纷纷起义,百姓也纷纷举旗响应。最终在四起的叛乱中,刚刚一统华夏的秦国便轰然倒塌,不复存在。

这一切的根源便在于秦始皇嬴政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君主,拥有雄才伟略和极高的智慧,可是他却不重视民力,不重视对百姓的安抚,一味的强力压制百姓,滥用民力。使得百姓不堪重负,他在世的时候凭借他超高的声望和威势还能维持局面,可当他一去世,那被长期压制的百姓的怒火就如火山一般爆发了,最终将他一手创造的大一统的秦国埋葬在这火热的岩浆中,被烧成灰烬。

姬天赐作为一个从后世来到这个时空的灵魂,自然不会重蹈秦始皇的覆辙,所以从一开始他便十分重视对百姓民心的收服。他制定的王国的各项政策也都更加体恤百姓,更加珍惜民力,即使王国处于异常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将手伸向百姓的钱袋。即使是举债借贷,他也没有想过发动手中的权力,直接从百姓的口袋中掏钱。

他时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们和王国的官员们: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水而行日行千里,逆水行舟道阻且长。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