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显然已经是要杀到中枢地带去了,这对朝廷来说,无疑是具有毁灭性打击的。
但奇怪的是,现在的朝廷里面,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仿佛方腊的起义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似的。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现在掌权的是王黼,这位老兄虽说办事能力不怎么样,但是骗人的本事还是有的。
面对一封封从江南送来的告急文书,他是一封都没有送到宋徽宗那里去,全都压了下来。
王黼之所以这么
做,可能有两个目的。
第一,就是王黼这个人实在是没有什么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烫手的山芋,毕竟要论整人来说,王先生是行家里手,但要论作战方略,他可就是个纯粹的军事白痴了。
第二个,就是粉饰太平,粉饰业绩。毕竟蔡京当政的时候,也没有折腾出这档子事,偏偏是轮到自己上台就捅出这么大一个篓子,要是让宋徽宗知道了,别说继续稳坐宰相这把交椅了,就怕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得搭进去。
再者说来,当时的王黼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喊出了要北伐的口号,当时的朝廷也在为北伐做着积极的准备和动员工作,皇帝是很支持自己的,王黼不想因为方腊这件事儿而坏了自己升官发财的大好前景,所以瞒着不报。
王黼虽然贪婪,但他好歹也是个人精,他还是知道事情利害关系的,放着叛贼不剿,故意拖延时间,养寇自重,这罪名要是成立了,只怕想要混到蔡太师那样的自然退休是不可能了,能留个全尸就算是法外开恩了。
但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脸是可以不要的,命也是可以不要的。
王黼这边压着不上报,底下的官员又等不到任何消息,一来二去,方腊的势力就开始渐渐壮大起来。
本来方腊只是打算小打小闹,搞个偏安一隅,割据一方,毕竟他知道朝廷迟早会派兵来镇压,想要保住自己的力量,那就只能先在江南站稳脚跟,与北宋搞南北对抗。
可事实上,方腊失算了,因为朝廷,压根就没有任何援兵前来镇压,一连等了好几个月,别说是人了,连个回音也没有,把方腊搞得是十分纳闷。
起义军都快占据南方搞割据了,朝廷居然屁都不放一个,实在是罕见,要是方腊真的在南方搞起南北对抗,只怕这个卖国的黑锅,非王黼先生莫属。
等来等去,援兵没有等到,方腊的附庸到了。在这段时间里面,江南的百姓纷涌而至,纷纷加入方腊起义军,开始对付腐朽的北宋王朝,东南沿海地区,俨然已经成为了沦陷区,北宋政府只是挂个名,而实际权已经完全落入了方腊的手中。
眼看着北宋这个大公司就要和方腊平分秋色的关键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并成功将自己的奏疏送到了宋徽宗那里。
这个人名叫陈遘,时任淮南发运使。
陈遘,字亨伯,祖籍江宁,零陵人。
之所以他的奏疏能够送到宋徽宗那里,完全是因为这位老兄的身份。
他是宋徽宗钦点的龙图阁直学士并且还经制七路,负责管理杭州,王黼虽然很牛,但按照级别来说,他是没资格压下这位老兄的奏疏的
。
所以,江南的战事还是传到了宋徽宗那里。
这封奏疏并没有说方腊要打算北伐,而是避重就轻点出了陈遘的目的。
方腊的起义军实在是人数众多,现在江南的官军根本就不够打,希望朝廷能够把京畿地区的禁兵和鼎州,澧州的枪牌兵调到杭州来,火速支援。
虽然是一封求救的奏疏,但是暗含两层奥秘。
第一,方腊起义在江南闹得很大,但是朝廷却一直不报,导致现在本地官军已经无力镇压。
第二,抽调京畿的精锐禁兵前去,摆明了就是告诉宋徽宗这件事情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危急的地步,要是再不把压箱底的实力拿出来,就怕明年在这儿坐着的就不是皇帝陛下您了。
果不其然,宋徽宗看完之后,十分的震惊,他倒不是震惊方腊的实力,而是震惊于这么大的事儿,自己居然现在才知道。
感觉做了冤大头的宋徽宗心情十分的低落,当即便喊停了要北伐的计划,打算先解决方腊这档子事儿。
第一个被任命的人,是宦官谭稹。
关于这位老兄,之前我们也作过介绍,他是蔡京提拔起来的,算是蔡京的同党,但是关于他之前过多的历史记载却并没有多少,或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蔡京的抬举,这位老兄很有可能再史书中连个名儿都留不下。
可历史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不知道出生年月,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历史舞台退场的人物,却因为方腊起义,在历史舞台留下了他的名字。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