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价值观,可以简单地用十五个字来形容,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这吴歧一张口便是将不忠、不孝、不义这样的大帽子给秦河盖上,秦河哪里受得了呢?当即便是听从了吴歧的言语,不准备继续入亭舍劫人。

而从秦河的口中,吴歧也差不多知晓了杜家兄弟杀人事情的一些原委。

杜家兄弟在市中杀人,这原因恰是因为父亲在市中受辱。乡中豪强高氏子弟在市中驰车时,差点儿撞上杜父,非但没有任何的惭愧之心,反而辱骂杜父挡道。

这杜家兄弟恰在杜父身边,哪里能容忍他人辱父?于是便要上前给高氏子弟一个教训,但是这高氏子弟也是跋扈习惯了,这身边的恶仆、宾客不少,私斗在一起,混乱中导致那个高氏子弟立刻毙命。

如此一来,这高氏的仆从、宾客哪里还肯放杜家兄弟离开?杜家兄弟两人皆有任侠之风,倒是不惧这些人,却架不住杜父年迈,唯恐私斗之中又伤了杜父,这才选择了前去亭中自告。

“这个死去的高氏子弟,便是高氏族长的一个外侄。这平日向来狷狂,为祸乡里。只不过因为人们畏惧高氏的权势不敢有所为,却不料他作恶多端,终于是让杜家兄弟给解决了。”

秦河说道。

而在明白事情原委之后,吴歧这信心愈加大了。说实话,无论是从公心还是私心,他都不想杜家兄弟真的就杀人偿命了。在知晓这么多的信息,吴歧敏锐的察觉出来这事情有很多的操作性。

其一,杜家兄弟是为父杀人,可算是“孝”。其二,他们是过失杀人,而不是故意杀人。其三,首告者可以减轻罪责。其四,他们杀的这个高氏子弟还是为祸乡里的恶霸,这会使乡间的风评倾向于杜家兄弟两人。

无论从哪点上来看,这杜家兄弟都不会落到个斩首弃市的下场。这汉家律法是杀人偿命,可是从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的公羊儒家时起,这汉家律法讲究一个论心不论迹。只要这出发点不是坏的,那么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且说这个秦河让吴歧给说服后,立刻前去阻止那些想要冲进去亭舍的游侠们,可是效果却是不佳。

“我等是为了救杜君他们而来,人没出来,我们这时候回去,又算什么呢?”

“秦君,我们既然过来,便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今日若不救出杜君,我们绝对不会回去!”

“秦君且看,我们马上便能翻墙而入,将杜家兄弟救出来了!”

“………”

可是这些乡中轻侠们,哪里会顾及什么国法呢?只要有一两个人带头,都是争先恐后地欲要以死相拼!甚至于有的根本不会和你讲什么道理,只顾一味地耍横用蛮!

汉代的“侠”,并不是什么好的名声。大多数的官宦子弟,都是不大看不起这些游侠们的。乡中游侠的问题,也让很多官吏都十分头疼。当官嘛,自然是希望这治下的子民们安分守己,致力于织桑耕作。哪里希望治下有这么一群尚义而轻生,非要找事的游侠子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