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满叔都开了口,我自然是不能不听的,但是有一点,旁姓亲戚过来附学,先生的束修还能用学田的收益里添上一点,只是读书的花用却是要自己负责的,毕竟学田只有三十亩地,每年的收益有限,供着周家学子就已经很是艰难了,实在负担不起了。”
“可以的,可以的,我们自己买纸笔,只是我家孩子年龄大了一些,不知还收不收?”周秀秀连忙应下,生怕周老爷子反悔。
“无事,你家大娃子十三了吧,还能在学里念两年书,满十五了就要自己交束修了。”
周秀秀满心欢喜的应下了,匆匆忙忙的就要回家准备,早日送孩子过来念书。
这消息一出,满村都热闹起来了,不过一个下午时间,周氏族学就又收了二十来名学生,周老爷子无法,只得号召族人又把旁边的空地搭了个宽敞的棚子出来先凑合着,待到冬日清闲了再起两间房做学堂。
周金川归家时正值中秋。
“金川堂叔回来啦,官老爷回来啦!”村里玩耍的小毛孩们一路跑一路喊着跑进了院子。
周母一愣,险些将碗摔了,忙擦了手,走出厨房,恰巧看见被一群人拥簇着走进院子,身穿石青色学士衫,头上簪着木簪,眉目端正,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略显疲惫的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温和耐心地回答乡亲们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提问。
周母走出厨房,那中年男子便发现了,露出欢喜的神情,大步跨出,走到周母跟前,直直跪下,
“阿娘,儿子回来了!”
周金川是回来接家人进京的!
因为路途遥远,再一个不准备在陵洲多待,妻儿就留在京里没跟回来。
过了中秋,又花了两天将家里族里的事物处理好了,周金川就带着周家人出发了。
一连赶了十来天的路,什么新鲜感都去了,这天终于听到自家大伯说到京城了,周杏心里松了口气,在这么下去,只怕这家里的老老少少都受不住了。
这还是自己这些人每日只管坐车吃饭休息,什么都有大伯带的下人去办的情况下呢,难怪古代人不怎么出远门,周杏心里嘀咕。
进了城,就显得很热闹了,外头来来往往的车马声,吆喝声,路边酒肆的揽客声,还有各式各样的小贩的叫卖声,路人的询价声,让周杏忍不住揭开帘子悄悄的瞧起热闹来。
周桃忙也凑过来一起看,周梅先只是时不时的瞧上一眼,不一会儿也靠了过来,津津有味的看了好久。
周母也不制止,只笑眯眯的看着。大孙女周梅自小就是个稳重的,周桃虽有点掐尖要强,却也不是个爱闹的,周杏呢,小时候到是顽皮,越大也是越文静了,难得看到三个孙女一块调皮,哪里舍得斥责,再说了,自家乡下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只含笑看着三个孙女头挨着头,凑在一块看稀奇。
原以为到京城了很快就能到家了,不料周金川又安排在一家酒楼吃了中饭,休息了一会子,才又招呼众人上车。
上了马车又走了一个多时辰马车才慢了下来,难怪要先吃了饭再赶路,原来是回家也赶不上饭点了,不一会儿车外的小厮欢呼着,“到了到了!”
周杏揭开车帘子往外看,看到马车正往一条巷道里拐,这一眼瞄去,看见巷子口贴这一块小石碑,只来得急看清最前头的甜水巷三个字马车就转过石碑,驶入巷道。
在巷道里又走了近一刻钟,马车才又停了,窗外的有个妇人低声道,“老夫人,诸位小姐,咱们到了,请下车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