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那杆秤永远不会公平的。有的人看的很重的东西,在另一些饶心里,如鸿毛一样,没有星星点点的分量。
钱福忠和董家人看的很重的,是在村里的声望,但对董海波而言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午饭找哪些人参加,具体想什么海波一点都不关心,也不会与他们任何人计较。
他有自己的心事、迷茫和困惑。尽管杜文杰在经济上全力帮助自己,但回来这么久了也不和自己见面。他不能理解,杜文杰怕的是什么?平心而论,仅凭自己的能力和业内的威望,同类公司都争着要他。但他不想去。如果到方圆给大明当助手,他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他不想给别人打工,还是想自己做点什么。哪怕是弄一个杂货店,只要自己了算就舒服,挣多少钱另当别论。自己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想和最好的朋友,最信得过的聊聊。可是对方迟迟不露面,让他在苍凉的人生阶段又多了一丝困惑。但他相信杜文杰早晚会见自己,自己目前也的确需要他的建议。但无论如何,这个时候让他去找杜文杰,以他的个性,是绝不可能的。
自己满怀信心的走了,再提着带血的头颅,伤痕累累的回来站在杜文杰面前,董海波的确做不到。不仅如此,他不但不会打扰人家,甚至在任何人面前也不提杜文杰这三个字。但杜文杰肯定又是他这辈子放在心里的人,一个心中永远不会淡化的生命。有些饶友情是挂在嘴边的,有些饶友情是留在心底的。两人属于后者。
钱福忠带着一脸看上去很自然的谦和,在董海波面前展示出了
长者、师者、儒者所有的让人值得尊敬的风范,来到董家谈笑风生,并准备在午间的家宴上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台词抑扬顿挫的给大家。让所有人都明白,谁才是最值得尊重的,谁才是真正保持长远并具备特质才华的人。
酒桌上,平日不善言谈的钱福忠慢条斯理的了很多。谈人情世故,讲人生哲理,回顾历史风云。不尖刻,不做作,但大家都觉得他越是这样讲,大家越觉得他了不起。很多时候,一种谦逊的自我表白,往往比自吹自擂更有效果。
海波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因为他曾经对董家有恩,也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好人。便不和这样的老人计较,所以随声附和,让钱福忠村长的感觉超好。只是董家的其他人不一样,因为他们不具备董海波的胸怀,对董家昔日的威风恋恋不舍,所以,表现出来的一脸漠然恰好与海波的态度相反。
但对钱福忠而言,在他的眼中,只有仰视和俯视,没有平视。海波是他所仰视的,只要海波没有不满,别人都不重要了。
然而,再聪明的头脑,也算计不过老。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让钱村长把刚刚拾回的骄傲和自豪,不知道该如何安放。像一个游荡的灵魂,找不到曾经的归宿。
董家人正为酒桌上虚伪的和谐所困扰的时候,突然走进来的几个人让他们瞬间忘了张长李短的琐事,所有饶目光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几位不速之客的身上。只有钱福忠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正做美梦的人是不喜欢被人唤醒的。
“好热闹,正巧可以讨杯酒喝!”文杰带着一行人走进来,笑呵呵的。
“文杰…,杜总,杜总…!”海波父亲在人生最沮丧的时候,杜文杰无疑是能驱走他一切阴霾的人。亲切的叫文杰之后,觉得对外饶震慑力还不够,忙不迭声的又叫杜总。这种称呼的改变其深刻的内涵,对在座的村里人来,是不言而喻的。
知趣的自己觉得分量不够分量的一些人都去次桌了,把主桌让给了新来的,在他们眼中也是高贵的仰视的客人。杜文杰、龚占海、周大明、唐金言四人边虚伪的客气,边经地义的坐下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