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杨勇即使被逼到这个地步也不愿意杀人为匪。

杨俊想的就比较简单了。

这个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监控,当个逃犯,不要太简单啊!

前朝桓帝时,党人张俭被朝廷通缉,就四处流窜,还发明了一个成语“望门投止”,保命不要太简单啊!

其实,杨俊想的太简单了,张俭那是名气太大,地方豪族以接纳为荣,张俭才能找个人家就住,哪是逃犯,简直就是自助游啊!

当然,这也看出其实地方豪族势力之大,不把中央朝廷的禁令当回事,放到光武朝试试,统统都要搬家的!

搬家去哪?去地府呗!

普通人一旦脱离地方,失去民籍,失去了亲族势力的保护,真的只能为奴为仆啊!

涉及到子孙万世的大事,父亲杨勇不能轻易决断的。

“二啊,你去求求你的老师,郑先生,他是个有本事的人!”

听到杨勇的话,杨俊很无奈,这年头,读书人都被认为是有本事的人,就连当年的刘邦这么流氓的同志,拿读书人的帽子当夜壶的主,到最后也要教育儿子重视读书人。

汉代的读书人就是这样,大部分是书呆子,主要是独尊儒术确实禁锢了思想。但是,一旦是跳脱出来的,由于视野广阔,加上百家传承犹在,则极具才华。

郑氏学舍坐落在卤城的东北不远处,青山环绕,清溪流淌,端是人间胜景。

院落并不太大,瓦房三五间,算是郑恩先生授课和居住的地方,另有茅屋数间,则是来求学的学子自己搭建的住所。

不像现代的学校,都有建好的宿舍。那时候的老师都是自己办学,有地方就给你住,没地方就请你自己盖咯。

当杨俊赶到学舍时,正刚上老师讲《论语》,诸生听得摇头晃脑。

杨俊附身以后的记忆很奇怪,有些记得有些记不得,这些人见了面孔都认识,关系如何却都不知道了。

也许这些都是一些身体的本能吧!

杨俊此时不敢打扰,只能在后排找了个工作坐下。

没想到他刚坐下,原来身旁叫韩永的儒生,居然拿起书本,轻轻起身做到一旁去了。

你妹啊!这是干什么?难道我两原先有仇?

杨俊前世也上过军校,自己一个人坐太扎眼,万一被先生提问,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于是,杨俊又挪到了另一个儒生的旁边。

结果,没想到这个叫郭隆的儒生,居然也略带鄙夷的起身,挪到了另一侧。

握草,难道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这么差?

就在杨俊自己纳闷的时候。

就听到郭隆小声的自语道。

“这猎户家的贱民,居然还想攀附我等,自不量力!”

这下杨俊明白了,这根本不是自己关系差,这根本就是阶级歧视啊!

没错,地主阶级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时代成为统治阶级,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垄断这个时代的知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就是说让老百姓知道怎么做就行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不必啦!

当然,后世也有争议。但三国儒学权威何晏就是这么解释的,还有毛好争得。

杨俊心中倍感愤怒,穷人在这个时代似乎是个物种,那些富有的,又权势的人才能称为人。

杨霜的事还要求人,所以杨俊只能忍,龇牙咧嘴的忍。

在上面讲课的郑恩显然注意到这边的情况,也只能微微摇头,继续讲《论语》。

等到讲课完毕,众人散去,郑恩朝杨俊点头示意他留下。

“俊,汝几日未曾来读书,不似以往,莫不是家中有事?今神色惶惶,其有求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