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房内的五人在郭旭扬说完“要回中原”的话之后,都不再作声。
郭旭扬见苍夜双唇紧闭,似是在做着某种权衡,他微笑着复道:“宫主有段时日没回‘卓君宫’了吧?不如与在下同回?倘若黑袍在中原各地安插了大量岛民,你可相机施以援手。”
苍夜看着郭旭扬,嘴唇微张,终是欲言又止,缓缓摇头,“我……不去了。就算本宫念乡梓之情,有解救之心,但他们又如何看待本宫?在他们眼里,我苍夜不过是个偷逃叛逆,欲除之而后快吧……本宫苦寻龙瀛剑三十余年,现既知其所在,则不毁龙瀛,誓不罢休!”
她仰天长叹,“剑毁了,一切就都结束了吧?……娘,您在天有灵,会助我的,对么?”
“宫主要出海寻岛?这太过危险!剑既归岛,又何需急于一时?”郭旭扬劝道。
“本宫将派门内弟子先去探路,自会嘱咐她们小心。”苍夜将绘好的海图塞给郭旭扬,“你若是图利之辈,算本宫眼瞎!日后若有消息,本宫如何知会你?”
郭旭扬此次不再拒绝这张瀛洲岛海路图。他郑重地说道:“此图关系到你与岛民的安危,在下必定严守!过两日,我会直去中原晋南片区。”他知道:他的榕儿,在那里等着他!
**“浅议”写文之十六:
关于“角色、作者和读者”。
哈哈!我终于写到第三百章了!为自己点个赞先~~~~
继续声明:“浅浅地议一议”系列,仅为“个人观点”。喜欢的就随意看看,不喜欢的请直走右拐。谢谢!
上一章“瀛洲海图”写完收笔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闪出了一个画面:一群帅哥美女坐船出海,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家一路上烧个烤、跳个舞、喝个酒、唱个歌啥的,其乐融融,爽!
巧的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最近也在看我的文,他也看到了最新的一章。他看完之后留言:是不是下一步郭旭扬他们要南下出海了?
于是看到这里,仿佛作者与读者的思路产生了完美的重合,是个好事。但稍微跳出来后冷静一看,其实不然。相反的,让我想到了不少。
首先,出海是肯定要出的。龙瀛剑和瀛洲岛被我在文里拉出来遛了很多次,如果不出海,那是说不过去的。但相对于成型整篇小说的作者而言,读者的着眼点,始终难以做到“点面俱到”的“全面性”。出海不是“下一步”,而是被排到了更后面——这一点,写小说的作者应该比读者更清楚。
其次,我在写完上一章就呈现出“一起出海”的画面,这让我陷入了反思。因为这不是“下一章”该有的画面。我这个作者,差点就因为某段已设定好的剧情、已成形的某个画面这个“结果”,而搞岔了笔下角色所需经历的“过程”。
不应该“用想要的结果去‘就’过程”。比如以下两个角色,在“目前为止的情节下”,应该是:
郭旭扬。以这个角色的视觉来看,瀛洲岛是一个吉凶难测的地方,以他的人设,就不可能让自己的爱人亲朋同去涉险。就算后面要出海,他肯定也只想自己去。小说前面很多章节都有“他试图自己扛下所有”的桥段。若要写“一起出海”的剧情,那也必须靠黄伊榕等人去“争取”,而不是郭旭扬“邀人同游、欢乐出海”。
苍夜。这个角色满脑子只想毁剑,那么她的一切行动就应该为寻剑和毁剑而服务。虽然她作为“合作者”且有破除诅咒的初衷,但她毕竟是瀛洲岛的叛逃者,这重身份注定了她不可能和大家一起快快乐乐地“出海旅游”,因为她害怕自己被岛民当成叛徒给嘎了。
个人认为,一部小说首先应该是“角色”本身,其次才是“作者”的通篇运作,最后是“读者”的共鸣感受。
作者要时时刻刻都融入到每个一角色当中去(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某一个角色,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什么技能?能力、思想、深度保持在哪个度?会做出和能做出什么事?绝不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什么样的身份背景?什么样的喜好言谈等等。个人认为,作者都有必要抓牢、记住。
角色的塑造者,首先应“是”这个角色,才能更好地“成型”这个角色,否则就很容易造成人设摇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