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知道燕、韩两军的战斗力较弱,能否与楚、魏军顺利会师更是未知数,一旦与三十万秦军相撞处境必定困难,随即又接到吕不韦的二十万也已经赶去参战,更是火上浇油,所以在大梁调齐部队后,几乎是日以继夜地追赶信陵君。由于时间紧迫,他不得不在行军途中对部队进行调配组合,使他们尽可能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以便迎战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这是他们在邯郸大会战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有效经验。好在这批魏军中还有一些参加过会战的老兵可以做骨干,所以“组建”进行得很快。

然而,正当他急于赶去增援信陵君时,信陵君却派人来通知他去攻击吕不韦。

这样当然也能减轻信陵君的压力,但自己距吕不韦还有三天左右路程,而信陵君目前仅有十万人,在自己发起攻击之前,信陵君将会被五十万敌军前后夹击,他能坚持三天吗?

虽然都是以少胜多,却与邯郸会战前的形势不同:那时已经预知四国部队来援的确定时间,尽管陷入重围,由于精神上有支持,再艰险也无所畏惧而现在四十万主力被困在郏州,能否、何时冲出还是个未知数,外面这二十几万又分在几处,且秦军不仅数量多,战斗力也相当强,燕、韩的部队同这样的敌人作战,能“以少胜多”吗?

使者见唐雎面现忧虑,就又补充道:“公子还特别嘱咐您,您把吕不韦打得越久,他就越安全。”

唐雎一想,到如今这地步,也只有如此,咬紧牙道:“回报公子,我一定不遗余力!”

吕不韦刚出函谷关,确是想让蒙骜与信陵君苦战之后,自己去收拾残局。走在自家的地盘上,无忧无虑,正可尽情饱览“关东”风光,所以是缓步徐行,却不料蒙骜动作神速,捷传频报:“已将魏信陵十余万围在华荫道”、“敌人困在孤山,缺水断粮,长平大捷即将再现”,激得吕丞相满腔热血不禁沸腾。出于商人的精明,他很快就计算出:长平之役不过歼敌四十万,杀的也只不过是个赵括,就曾经震撼世界,使白起之名誉满天下而这一战,暂且称为“华阴之战”吧,都可以剿灭名冠诸侯的信陵君,连郏州前后歼敌五十万,战绩远在长平之上而且,正如蔡泽所预计,然后即可乘势荡平六国,建立一统四海之大业!秦国历代君主都没有实现的梦想,即将由此实现,这期间内蕴含着多么巨大的利润啊?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眼前仿佛突然兀立起一座高不见顶、闪闪放光的宝山,炫耀得他头昏眼花,难以自持……

不行!这样一个具有继往开来、重大历史意义的大战役,必须由自己来亲自指挥,不能让蒙骜之辈居头功!所以,他给蒙骜下了停止攻击的命令,自己则率大军浩浩荡荡赶奔华荫道。这回他可没闲心一路游山逛景,沿途耀武扬威了,而是命令部队全速前进,还不断催促。骑兵的马都是跑得直喷白沫,两条腿的步兵更是喘不上气儿来,年老力衰的竟倒毙路边。速度快,步伐就会参差不齐、难以一致,队伍也就因而显得混乱。坦率地说,如果不是军情十万火急,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将领不会如此急切行军,以免影响战斗力。可惜吕不韦虽能主持编写吕氏春秋这样的巨著,对于行军作战其实还是外行,只凭情绪支配,惟恐误了行情,哪知军情!

如此一连跑了三天两夜方近华荫道,派人去与蒙骜沟通,答复是信陵君尚驻密林中,王翦只是对其监控,并没实施包围,这一点与以前接到的报告有出入,不过吕不韦倒挺高兴:只要魏信陵还在,由自己的大军围歼获利更丰,所以不做考虑,派人去与王翦联系,确定信陵君的具体位置,以拟定作战计划。

王翦也接到了对信陵君只能监控不许攻击的命令,不许打,怎能“控”?这与原来交给自己的作战要求相差很远,但蒙骜明确告诉他这是吕丞相的命令,当然得绝对服从,只是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忽然监视哨兵来报告:信陵君的队伍开拔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