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陛下可以考虑闽地。”憋了半晌,石永年才道:“闽地多山,可阻大军骤然来攻。距诸王封地皆远,诸王若要进攻闽地,耗费数倍于朝廷。”

皇帝要预备迁都,是为了逃避北方而来的诸王乱军,那么当然不能往北方迁徙。西边有楚王、湘王,向西也不是明智之举,当然只有往东南边去。若是迁往江浙一带,距离应天不远,且江浙一带多是平原,诸王若要追杀,也是十分容易。迁往闽地,当然是唯一之选。

“闽地不小,具体在哪里建城合适?”朱允炆又问道。

“禀陛下,臣……臣未曾到过闽地,臣也不知。”眼见朱允炆的问题越来越具体,已经超出了石永年的知识范围。

不过石永年未曾到过闽地,朱允炆却到过。

后世的交通便利程度,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能够想象的。朱允炆在后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却也可以籍便利的交通工具遨游华夏。这闽地有许多风景名胜,朱允炆曾去旅游过。

朱允炆仔细回忆来自后世的记忆,终于豁然开朗,提起朱笔,在泉州府东南的海上画了一个圈:“朕记得,这里有一座大岛屿,叫做台……叫做夷洲。”

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就发现了这座岛屿,但历代一直没有进行有效管理。这张来自十四世纪的官方舆地图上,只刊载设置都府的地区,因此并没有标注这个面积可以与江浙媲美的大岛屿,而是只有一片代表茫茫大海的墨线。

“陛下明见万里,只是夷洲……微臣不知。”石永年并未曾听说过这个地方,齐泰也是满脸疑惑,显然并不了解这个岛屿。

“这夷洲……臣倒是略知一二,”黄子澄道:“昔年澎湖巡检司入京述职,曾跟臣言到,曾去过夷洲鸡笼港。”

“哦?黄先生知道这里?”朱允炆有些期待。

“如臣所记不错,夷洲北边鸡笼港皆是避兵灾而迁去的闽地汉人。南部则是当地生番,生番不习王化,又与汉人语言不通。好在夷洲地方甚大,汉人与生番人数均不多,大家相安无事,各安其田。”

“陛下……当真要经营夷洲?”齐泰有些不解:“东南化外,海事难料。”

“若陛下真要万全之策,夷洲恐怕比闽地强得多。”石永年道:“经营闽地,难免有官员任免裁撤,阻力不小,一时之间难以成事。而若如黄大人所言,夷洲本来便无人管理,陛下天威所致,收服夷洲,进可谓开疆拓土的万世之功,退也可作为中原有变时的大本营。”

“只是……海上风高浪急,恐怕粮饷补给难以为继。”齐泰仍是不安。

“不需要。”黄子澄摇摇头道:“夷洲土地肥美,又少人耕种,肥力甚佳,一年可以三熟。不禁不需要中原补给,还可以反哺中原。”经陛下这一提醒,黄子澄也突然意识到,夷洲如果好加利用,甚至可以成为大明的宝库。“但陛下若开海禁,这倭寇滋扰,不可不防。”

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与海盗滋扰,大明国实施海禁。沿海居民一律内迁,自此再无澎湖巡检,也再无寸板下海。黄子澄口中的夷洲情报,已经是十余年之前的事情了。

“海禁能防住倭寇?”朱允炆道:“海禁不过逼得沿海居民无从谋生,甚至逃亡外国而已。无异饮鸩止渴,朕早有废止海禁之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