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

1928年,弗莱明爵士青霉素,这为梅毒和淋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936年,磺胺类药物应用。

1944年,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最早的广普抗生素四环素出现,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现代社会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

……

抗生素以前也称为抗菌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提取出了天然的抗生素而且半合成或人工合成了其他分子结构的抗生素。

以上的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听了金辰的阐述邱敏三人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同时对于金辰的佩服就如同钱塘江涨潮的潮水般一浪接着一浪。

没有PPT,没有事先准备,金辰却能够说得滔滔不绝,中间没有哪怕一丝一毫地停顿。

他们严重怀疑金辰非人。

“以上就是抗生素发现发明史,到目前为止发现发明的抗生素不下万种,而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才百多种。你们看看表格上有没有要补充的?”

金辰一说完,朱小明就马不停蹄地拍起了马屁,说哪儿有什么遗漏,这表格近乎完美。

只是李月提出了问题,她指着表格上头酶类弱弱地问道:“金辰,这头孢西丁是不是应该归于头孢类啊?”

闻言,朱小明和邱敏看向表格,其他β-内酰胺类中的头酶类代表药写着头孢西丁。

“一定是师兄写太快放错了位置。”

说着,邱敏将表格递给金辰,想来是要他改。

刚才所说的抗生素种类是按其分子结构归类的,就比如:青霉素、头孢类以及其他β-内酰胺类都含有β-内酰胺这种分子结构。

头酶类划分在其他β-内酰胺类,其代表药是头孢西丁,金辰又怎么会轻易放错位置。

“头孢西丁是头霉素类抗生素这点没有错,它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头酶素经半合成制得的一种新型抗生素。”

金辰顿了顿:“由于其母核与头孢菌素相似,抗菌性能也类似,习惯上将其列入第二代头孢菌素类中也没错。”

“额……”闻言,三人颇为尴尬,特别是李月,小脸微红,为了好记同种类型的药物多有一个相同的前缀或后缀。

比如头孢类,头孢打头;

又比如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都以沙星为后缀。

“咳咳。”金辰拿过表格,坐在椅子上边写边道:“是药三分毒,要用药先得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最好还要知道其药理机制。

比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相似,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