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在厚厚的云层里羞涩地探视着大地,忽隐忽现;寒风不在是那么的刺人,温顺的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大街上的行人不再是匆忙的,他们在街旁的小摊上走走停停,要么寻思着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就是跟摊主讨价还价,甚至有些人从这个摊位窜到那个摊位,看哪家的东西更能便宜几分钱。就拿一盒火柴来说,价格在2毛到3毛之间,有些摊主暗地里勾接,故意抬高价钱糊弄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有些精明的农民不会轻易上当,宁愿多跑两三里地也不远多花1毛钱,所以就会出现看货的人多,真正卖货的人少的奇怪事情来。尤其是临近春节,人们总是逢集必到,熙熙攘攘地随人群流动。这时的农民们都以观望为主,像猎人似的寻找着自己最满意的摊为,等到腊月二十九那天,才会把盘算了许久的东西买回家去。
付凡在大街上转来转去,好像在寻找着什么,他也在寻找最满意的摊位,准备买点过年的东西。
“这布咋卖?”付凡问店主。
“一尺5元”店主随意回答。
“不便宜吗?”
“到处都一个价,便宜不了”
店主接着问“你要多少?”
“5米左右”付凡回答。
付凡话音刚落,摊主就拿起剪刀和布尺准备扯布。这些店主都是老油条,不管你是诚心要还是在试探价钱,先给你来个下马威,判断买主的心思,是真心的买主还是探价的过客,若是真心的买主,他们会热情地招呼买主,也会适当地让价;若是探价的过客,他们就会不理不睬地忙着招呼别人了,也不会便宜。
“先别扯布”付凡连忙阻止。
店主一听,便知此人不是真心的买主,也就懒得理付凡了。付凡只好窜到下个摊位问价了。
这个摊位比较大,东西比较丰富,价格从一分到十元不等。有女人用的针线、发卡、擦脸油等;也有日常生活用的锅碗瓢盆;还有最近特别流行的录音机、磁带、明信片之类的东西。总之。只要是你想要的东西,这里都能买到,至于价格吗,那就要看你的本事了,嘴皮子快不快,会不会说好话,价格也就随人而定了。还有就是东西的质量,那就要分地域了。多数商品的质量遵循这样的规律,地区好于县城,县城好于乡镇,到了村里,所有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是假货。这也跟当时的经济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有关系,质量好价格高的东西,农村人没有能力负担,假货自然就成了农村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也没人会拿假货说三道四。
“擦脸油咋个卖法”付凡问摊主。
“那要看你要那种,一分钱一分货”摊主叼着烟,手插进口袋里得意的说。
“就中等的”付凡接话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