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朝的红薯都是红心的,没有里面白白的那种红薯,红心薯的特点就是水分大甜度高,这样的红薯晒成红薯干,会很有嚼头还甜,很好吃。

林亦把红薯洗净去皮后,把红薯切成片,片状的晒好后,嚼起来更有韧性。以前他们农村有的人家晒红薯干,都愿意切三角块,那样切口感也不错。

把切好的红薯片放在蒸笼上蒸熟,等蒸熟后拿出来晾凉,林亦把晾凉的红薯片,摆放到竹筛上,放到太阳底下晾晒,现在的太阳照射足,三四天就能晾好了。

晾晒好的红薯干,保存一年都不会坏,这里的冬天除了白菜还真没别的蔬菜,冬季还漫长寒冷,每年他都会尽量储存些能放的吃食,这样冬天时他会好过些。

把要晾晒的红薯摆好,林亦拿好背篓去后院茶树那,他今天主要的任务是采茶制茶。

林亦在现代时,只是喜欢喝茶,对怎么采茶和制茶真不了解,烨朝这里把茶叶制成茶砖。

喝的是煮茶:先用茶碾子,把茶砖敲下一块碾成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有的大户人家还会在茶汤里加一些姜或者别的东西,那个味道林亦是真心喝不惯。

所以他以前只喝凉白开,喝茶是这两年才开始喝的,他家这两棵茶树,是他在大青山的一处山谷中移植过来的,林秀才说这棵茶树最起码有二十年了。

他看到茶经中记载有制作绿茶的方法,就试着做了些,做出来的茶就他自己喝,连林秀才都不喝!说口感太涩喝不惯,没有茶砖煮出来的茶好喝。林亦对此不予置评,但他想应该是习惯问题。

茶经是前朝陆羽居士,用了二十六年时间,完成的研究茶叶的巨作,书中记载了,他对茶叶的游历考察,历经三十二个州,将了解到的各种茶叶制作方法和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

书中对于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对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等等。对茶的叙述非常全面,林亦看完后感叹真是部了不得的着作,写的非常好,对于产茶地的描写也非常生动,都让他产生想去看看的冲动了。

而林亦采用的制茶方法,就是书中介绍的蒸青绿茶,这种茶是用蒸笼蒸,用蒸汽杀青,蒸汽温度高、时间短、等茶软化后揉捻、干燥、碾压、造形。这样制成的茶叶叶色、汤色、叶底都特别绿,沏出来的茶会很好看,就是茶的香气较闷带青气,比较苦,涩味也重,估计这也是这里的人喝不惯的原因,当然他也承认他制茶的手艺一般,所以茶叶的色泽和味道没有书中描绘的好!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