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孙翊与折可求此次救援太原失败,宋人张汇深感惋惜。他在金虏节要一书中评论说:
“敌初犯太原,孙翊与折可求随即出兵救援,可谓勤矣。然而,他们虽有援太原之心,却无援太原之术。”
张汇认为,粘罕自云中出兵之初,孙翊正在朔州,他完全可以领兵由马邑怀仁东去,进攻云中。朔州距离云中,无数舍之远。折可求此时正在府州,若是由武朔东去,进攻云中,路途要比去交城更近,且皆坦途,也无关阻。孙翊与折可求救援太原的正确策略,应是率领麟武朔之师,并力攻打云中。
当时,粘罕等金军将领之骨肉财宝,皆在云中。其所留下的防守之人,皆老弱而已。如闻云中遭到进攻,粘罕必仓皇从太原撤兵,以救云中。太原张孝纯王禀之军,则可趁机从后袭之,致其后顾而前忧,必自生变乱。如此,非惟太原得到解围,云中贼巢亦可平定。况且是在新边用兵,可大张我军威势,而安定民心。此乃孙膑走大梁以救韩之道也。
然而,何翊与折可求只知前往太原救援,却不知近攻云中,要比远救太原更为重要。前往太原救援,路途遥远,途中又多山险,人疲马乏,而金军则以逸待之。如此部署,缺乏谋虑,结果只能是身死军覆,无以成功。
当时,张汇的父亲在保州做官,他本人也在保州,耳闻目睹了宋金战争的一些实况,故其所发议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当然,他的这些评论与感慨,是在多年后所发,都属于事后诸葛亮。
而在金兵入侵之初,由于军情紧急,孙翊与折可求或许来不及多想便匆忙领兵出发。也或许他们心里明白,直捣云中,要比奔赴太原救援更为有效,但他们没有决定权,也没有选择权。他们必须服从军令,向太原进兵。也或许是,他们知道可用围魏救赵策略,化解太原之围,但手中兵力太少,风险太大,没有绝胜把握,不敢承担失败之责任。
太原城内居民此时仅有两万余人,正规军只有王禀率领的胜捷军三千人,另外还有一些厢军。厢军也称“役兵”,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平时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为加强城防人力,弥补兵员不足,太原最高首张孝纯与王禀下令,太原城内凡是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子,全部编入守城战斗序列,全部登城守御。
太原城城墙是用泥土夯筑而成的,故称其为土城,周十里零二百七十步,筑有四座城门:东门叫朝曦,南门叫开远,西门叫金肃,北门叫怀德。城内还有子城,周五里零一百五十七步,也有四个城门。此城是在原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建的,故四个城门并不对称,整体呈矩形,城内官街也不是十字型,而是呈丁字形格局。
在金军到达太原之前,张孝纯与王禀组织人力日夜施工,在太原土城墙之内又修筑了一道城墙,称之为重城。在老城墙之外,挖掘了两道沟堑,以阻止敌人接近城墙。将城内花园院墙与门楼全部拆毁,拆下来的木头与石头全部运往城墙,制成滚木礌石,以打击攻城敌人。对城内所有粮食,实行军事管制。每日按照人头实行定量供应,不论身份贵贱,平等对待。张孝纯负责后勤保障与人员调配,王禀负责军事部署与城墙防务。他们决心与金军殊死拼杀,坚壁固守,以待外援。
张孝纯在军民大会上对大家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