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年底,宋金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双方都做了让步,达成协议
其一、宋金世为叔侄之国。
其二、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为二十万两匹。
其三、南宋放弃所占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
其四、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
隆兴北伐声势浩大,但是皇帝意志不坚决,战和不定,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贻误战机,以失败告终,正印证了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句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紧锣密鼓的隆兴北伐先胜后败,前线最高军事统帅李显忠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因为小人邵宏渊从中作梗,不服从统一指挥,致使轰轰烈烈的抗金大业毁于一旦。
宋孝宗大怒,一气之下将李显忠贬为果州团练副使,而对邵宏渊却加以庇护,仅仅官降武义大夫,军职仍旧。前锋统制杨通文受到牵连,贬为东南第四将,他算是看透朝廷的软弱无能,隆兴议和乃是绍兴议和的翻版,赵宋是扶不上墙的稀泥,坐视金国独大,无计可施。
经此打击之后,宋孝宗对收复中原、踏平金国逐渐失去了信心,南宋边境又回到了绍兴和议的状态,不但土地没有拿回来,还要赔款,与金互称叔侄之国宋帝侄子、金帝为叔叔,脸面挂不住啊。
自此,宋孝宗和赵构一样,胆量越来越慢慢变得保守起来,其后二十多年间,不再言及一统中原之宏图大业。
杨通文在军营中无所事事,于是就潜心研究奇门卦等军事布阵来了。杨通文就这样研究了十余年,直到遇见了辛弃疾这个大文豪兼军事家,他才有了一吐为快、倾诉衷肠的机会。
辛弃疾者,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也,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绍兴三十二年1162,青年辛弃疾奉山东义军首领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气愤不已,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金营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
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水,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其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赵构一见三叹息“英雄也!”。
淳熙二年四月,湖南路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武装集团在常德府、岳州一带起义,先后于湖南、江西大败官军。辛弃疾为宰相叶衡所荐,前往江西任提刑以讨捕茶民义军,他亲自提死士与之角斗,使茶寇困屈请降。
1179年的春天,湘楚一带飘着细雨,含着冷峻。氤氲萧索中,一个潇洒而凄怨的身影出现在这江南泽国。
他就是39岁的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兼任湖南安抚使。在这个春殇的时节,他踏上了南下之路。
一到任上,辛弃疾来不及歇息,明察暗访,及时发现了湖南路存在的种种问题,于是他以湖南“风俗顽悍”、“武备空虚”为由,上疏朝廷请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军队,命名为“湖南飞虎军”。
经朝廷准许后,当年夏天辛弃疾开始筹建军队,计划招募二千步军、五百马军,拟在马殷营垒的遗址上建造军营。
辛弃疾采取土人治军策略,可是训练的本土军官一时又没有合适人选,就传檄到各州县,寻找训练军队的将才。他决定亲自前往赤水峒一趟,看看那里有没有理想的人选
湖南路的杨通文此时闲赋,在老家赤水峒守孝父亲杨正杰过世,实在太闷了,背着nn正准备上山打猎,族弟杨通甫提着一篮蜜枣糕和刚做好的血浆鸭、红烧肉来探望他了。杨通文见族弟兴高采烈的进来了,就笑问:“兄弟,有何喜事啊?”
杨通甫将篮子放在桌上,从怀里拿出一张檄文给杨通文:“我看得不太明白,反正是官府招募军队教头的好事。”
“哦,有这事?”杨通文一把拽了过来,飞速阅看了一番,“辛大人要招兵买马了,练兵重金聘请本土军官。”
“要什么条件啊?”
“要懂马步军布阵之法,通晓nn、火器操作要略,上阵杀过金兵。”
“文哥,这职位不正是给你准备的吗?”
“然。明天我就去知军府一趟,问个明白。”杨通文话刚落音,院外马蹄声骤然而至。杨通文出了厅门一看,来者身高尺有余,年纪四十左右,国字脸,双目炯炯有神,长须飘然,手按青龙宝剑,缓缓朝杨通文走了过来。
“请问阁下就是杨通文将军?”来着单刀直入,抱拳道。
“正是在下,敢问大人是?”杨通文谦逊道。
“本使辛弃疾也,此行前来拜见将军。”
“久仰久仰,辛大人之名如雷贯耳,屋里坐,请!”两人一齐进了屋内。
“通甫老弟,这位大英雄是湖南安抚使辛大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