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农资站的十二个书生,秀才和童生都有,除了汪之瑞,没有一个愿意离开。
杨绍不在乎多收几个人,这便是有钱的好处。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需在扬州推广种植红薯土豆和玉米。虽然扬州大部分田地是水稻田,不过也有一些收成很低的贫瘠田地,加上取水不易的地块,全部种上红薯土豆和玉米。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全都用上,包括低矮的丘陵山地。”
听着杨绍的话,有些书生愣住了。
红薯土豆和玉米是被嫌弃的作物,尤其红薯和土豆,偶尔吃吃还行,长期吃下去,营养不如稻米和麦粉。
这是农民不愿广泛种植的根源,多余的也卖不上价格。种子不够优良,栽培技术和经验不足,没有充分的肥料,其产量虽然比水稻和小麦高,红薯和土豆也很难达到上千斤,一千多斤就是高产。
“杨公差,这事恐怕不行。”王玉藻连连摇头,农资站的第一件事是改变一些农民的种植习惯,这可要命了。
李永昌苦着脸道:“快要到农忙季节了,栽种水稻需要上水、耕地、插秧,这几件事就耗费了大量的劳力。再让人种植不熟悉的红薯土豆,恐怕没几个人愿意。”
杨绍理解,这时代种水稻可没有机械化,所有的环节都需要人力完成。
“他们会愿意的。”
杨绍胸有成竹,只要确保收益超出原来的方式,没有人固守习惯。当前农民不肯种植,仅仅是担心害怕罢了。
四月十八,前往江都乡间的日子。
同知和通判随杨绍一道,韩文镜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竟也穿着便服,头戴纶巾,驾着府衙的马车在后面随行。
杨绍推测他是想看看乡农们种植红薯土豆的意愿,也没有阻止,经由官道先去了江都的县衙。
在江都知县吴之琦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两千多人口的大村周家村。
经由知县安排,在乡绅族长周培安的号召下,祠堂门前的开阔场地上聚集了数百村民。
李永昌作为农资站站长,开宗明义,把府衙和农资站推广红薯、土豆和玉米的事情娓娓道来。
可是他底气稍显不足,话语显得僵硬,见一众村民毫无反应,耐心劝解道:“红薯和土豆适合水源不好的地块,产量高,即使地块贫瘠,收成也超过水稻。有些地块不合适种水稻,全部利用起来,多少能增收一些。”
族长周培安年过六旬,头发花白,拄着一根拐杖皱眉道:“既然是府衙和县衙的意思,我们周家村多少种上一些,十几二十亩应该够了吧?”
这点地哪能增收。
李永昌轻咳一声,问道:“周家村一共多少田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