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靠招募来解决,但是裴茳看着场地上全靠肩挑手扛的人群,不禁觉得一阵阵的头大。这要是有后世的挖掘机、大铲车,也就是半天功夫的量。全靠人力,这得要挖到啥时候去?

工具的改良势在必行。人类的进化史,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工具进化史,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因懒惰而推进工具进化的演变史。从最初的木棒石器,到后面的轮子、青铜器、铁器、钢、马车,一直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飞机、互联网、淘宝等等,工具一路发展的轨迹无不是懒人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体力而做出来的各种发明创造。

懒惰使人进步。没有那么多懒惰的聪明人,后世的世界就不会那么精彩。

所以工具改良的核心精神就在于此——怎样做才可以更省力、更省时间。

裴茳让乌老大与周财各自去做他们的事去,自己却带着鲁重楼绕着做工的人群转了一圈又一圈。想要结合当下的科技水平,制造出简单实用的工具来,解决如今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给我端把椅子来,再到书房去把我的画架和炭笔拿过来。有些事,我要好好想一想。”裴茳转了半天,得不到什么灵感,索性走到一棵大树下,吩咐鲁重楼道。

不一会儿,鲁重楼便将裴茳所需要的东西搬了过来,他甚至还让乌大丫泡了一壶热茶过来。裴茳支起画架,拿起炭笔和木尺,皱着眉头凝望着不远处劳作的人群,微风轻拂着他的青衣,心绪难平。

在这时代建房子并不是多难的事,先把要建房子的地方平整出来,然后根据房子的大小规格打下木桩作为地基,木桩与木桩之间浮搁上横木,然后在横木上悬空平铺上木板。这样,底层就算铺设好了。接着就在各个节点上立上原木立柱,并在立柱与立柱之间架上横粱,将房子的框架搭好,然后就是在立柱之间拼接木墙,最后在房粱之上搭建屋顶,铺上青瓦。

这就是一幢典型木结构的中古时期建筑的基本框架,在后世的日本,其国内依旧留存有大量的唐风木结构建筑,就是依唐风仿照而建。木地板加榻榻米,是唐风建筑的典型配置。直到宋朝之后,砖木混合式建筑才渐渐兴起,在此之前,均是以纯木式结构房屋为主,砖石类建筑大多只有寺庙或者墓葬采用。

唐宋时期,木结构的建房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用雕栏玉砌、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房屋建设时,大量的采用了标准件和隼铆规制,房檐与窗户精雕细琢,刻上各种图案与文字,尽显幽雅贤淡的古风。

这样精雕细琢的房屋建设工程,只能是请非常专业的人士来做。平民的房子自然无须这般精美,有门有窗能遮风挡雨即可,谁有那闲工夫去专门请了人来在木粱和窗户上雕花?

正因如此,这时代建房子真正耗时间的地方只在三个关键点,一个是土方的平整,另一个是木料的采伐、修整和隼铆的制作打磨,最后才是房屋的搭建。

土方的平整上,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后世那种大型挖掘机牵涉到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以目前这个时代根本无法实现。土方的挖掘,只能靠人力。除非把黑火药拿出来爆破用,但太容易泄密,得不偿失。土方的运输和平整上,倒是可以动点脑筋。

土方的运输上,可以采用独轮车。独轮车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以来(也就是传说中的木牛流马),竟然到现在还没有普及。至少裴茳穿越南唐这么久了,还没有发现哪个地方在使用这东西。平日里看到的运输物品的主力都是牛车、马车之类的,要么索性就是人力肩挑。

既然没人用,这下正好拿出来使用。独轮车上的制作极其简单,由一个独木轮和两条木支脚以及两个扶手构成。在木轮两边有两个木框平台,平台上可装设木框或竹筐。两个扶手之间用带子相连,平时要运输东西,将东西装在两个木框内,依靠两侧的平衡力,来减轻推车人的负重。推车时,先将两个扶手间带子套在脖子后头,抬起车子,推着轮子走就行。要休息时,将车子放下,两个木脚与轮子正好形成一个三脚架,很稳固。

平整土地的问题,可以采用畜力拉滚石的方法解决。这个灵感来自于后世的压路机。雕一个大型滚筒式石头,两头各钻一个梅花型小孔,用数个木隼铆入小孔,再将木隼与木轴相连固定。这样滚石就做好了,将滚石用木架固定好,套在牛脖子上,就能让牛拉着滚石不停地在泥地上行走,这样平整土地远比用人力不停地举着拍杆拍省力许多。

裴茳边想边画,采用后世的立体绘图法,在纸上惟妙惟肖地画了几幅图。分别是独轮车和畜力压路机的整体示意图,正面图、侧面图和刨面图。

他正拿着竹尺和炭笔画的起劲,却听见耳边突然传来一道冷冽的女声。

“你这画的是什么?”

裴茳转头去看,却见身后不知何时竟站了一位白麻布裙的少女,乌黑的长发就这么随意披散着,赤着脚,右脚脚踝上绑着一圈红绳。

“是你?”裴茳讶然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