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念到最后一句“钦此”的时候,语调拖得极高极长,像极了前世里李娜唱的那首《青藏高原》最后一嗓子。

“厉害,我只能唱毛不易,你这嗓子,都能去'我是歌手'飚高音了!”

杨杉的思路也随着魏忠贤那丝毫感觉不到气短的最后一嗓子,飘到了九霄云外。

“杨大人,请接旨吧。”终于,魏忠贤念完了圣旨,就对着还跪在地上的杨杉笑眯眯的说道。

杨杉双手举过头顶,接了圣旨,就站起身对着魏忠贤笑道:“辛苦魏公公了。”

“杨大人此番替皇家寻回《永乐大典》珍本,还抓住了白莲教的谍子,皇上听说之后,一个劲的夸奖杨大人智勇双全。今日咱家能有机会亲眼见到状元公的风采,高兴还来不及呢,咯咯~”魏忠贤说着还掩嘴笑了几声。

杨杉从进屋之后,就感觉眼前这个魏忠贤并没有影视剧里演的那样盛气凌人,反而举止间有几分书卷气,只是这笑声,这掩嘴的动作,太像女人了吧!

“呵呵,守成这次也是误打误撞,多亏了皇恩浩荡,才有机会寻回书卷,公公之言过奖了。”

杨杉只把功劳算在皇帝身上,似乎这事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徐光启在旁边听见杨杉这样谦虚,满意的露出一丝笑容。

魏忠贤见圣旨已经传到,客气话也寒暄的差不多了,就提出想尽早返回宫里向王公公复命,徐光启颔首应允,又吩咐杨杉送下魏忠贤。

杨杉明白这是徐光启想给自己一个亲近内侍的机会,便欣然同意。

在明朝,做个普通官员,可以不必理会内廷这些宦官们,若是想做大官,就得和宦官们,特别是宫里的大太监搞好关系了。纵观杨杉前世里的整个明朝,前期宦官们的地位极低,名气最响的,就是明成祖时期的“三宝大太监”郑和了,不过人家十几岁就跟在朱棣身边做贴身侍从了,那时候朱棣还在北京城做燕王呢,后来靖难之役,郑和又三番五次的救过朱棣的性命,所以深得朱棣信任,而且在朱棣登基之后,郑和果断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势,直接坐船出海搞外交去了,因此郑和不仅是明朝最出名,也是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太监之一。

后来到了明朝中后期,太监地位上升的很快,几乎每个皇帝身后都站着一名大太监,朱祁镇之于王振,朱见深之于汪直,朱厚照之于刘瑾,朱翊钧之于冯保,以及朱由校之于魏忠贤。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时期之所以没有像模像样的大太监蹦跶出来,一是因为嘉靖深深明白正德宦侍之祸危害极大,二是嘉靖本人极为聪明,极为专权,根本不会将皇帝的权势交给任何人,三是嘉靖时期文官集团出了太多的猛人,简直是压着宦官集团打,所以,嘉靖时期根本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

至于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疑心病极重,身边太监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先是曹化淳,后来是王承恩,这两个人,不管是在个人权力上,还是名气上,都没办法和他们的前辈大太监们相比,但是,值得称赞的是,当年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上,身边唯一陪着的人,就是太监王承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