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画舫到岸,吃饱喝足后,众人也下了船,也不管那些尖叫与吵闹,三五成群的结伴而去,游园探花也是杏林宴的习俗,春风得意,策马长安城,遍访名园,寻花觅友,雁塔留名,代表着自己最得意、最风光的时刻,想来他们也不会错过。

孟瑶与蓝玉清下了画舫之后,却没有见到蓝玉琢的影子,两人便一起往曲江外走去,走到门口这才看见蓝玉琢与三名少年已经在哪里等候他们多时了。

那三名少年也是此次科举及第的,孟瑶、蓝玉清都认识,当下众人也不客气,上了朝廷准备的马,出了曲江,策马上了外间的道路。

这条路并不是蓝玉清他们走的东门,而是另一边,刚才没有什么人从这里进来,道路上空阔的很,没有一个马车挡在路边,此时骑上骏马,一行六人策马奔腾,很快就上了御道。

冠帽高束,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吸引了街道两旁人们的关注,更何况其中蓝玉清、蓝玉琢兄弟二人相貌及其好看,此时二人皆穿白衣,策马奔腾起来,衣袋乌发飘飞,引得众人瞩目,尖叫。

远处二楼几名少女趴在窗户上,笑着朝这边摇手打招呼,蓝玉琢鬓角还带着刚才那女子掷下来的话,向那边挥了挥手,很开心的回应,偶然间一回头,看到一旁坐与马上的孟瑶,只见她此时额间的花钿早已取下,三千墨发绾起,斜上插了一只紫金步摇,流苏轻轻垂在一侧,微风拂过,阵阵梅香入鼻,蓝玉琢有一瞬间的茫然,可茫然之后却是释然,他突然不那么在乎市井上所言的那些了。

蓝玉琢是金陵蓝家二公子,自幼聪慧,过目不忘,因此也被家人捧在手心上,他也养成了骄傲自满的性格。

清晨出门听了那些市井之言,他的自尊收到了严重的打击,不光是他,他们这些公子饱读诗书,自诩为谦谦君子,哪一个没有骄傲,哪一个又是心甘情愿居于一个女子之下的。

可是此情此景,蓝玉琢却突然觉得他们甚至及不上眼前女子半分,这是怎么了?

蓝玉清突然笑了,他骄傲但却不是看不清实事,孟瑶的才学是在他之上,他突然自嘲一笑,玩笑道,“看来是我刚刚狭隘了,阿瑶本就是这长安城里最美的花,又何须在去寻觅那些个庸脂俗粉呢。”

孟瑶自不知一瞬间他心理就想了这么多,此时听了这话,却也只是笑了笑,“二公子说笑了,孟瑶可不能被人插在头上。”这话本是带这些责备,但孟瑶的语气却带着那么一丝玩味,让人听了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哈哈哈——”一行众人爽朗的笑声传遍大街小巷。

“我说蓝二,你把孟姑娘比作那些庸脂俗费干什么。”说话的是一个名叫唐延的举子,他性格直爽,没有什么忌讳。

“是啊,孟姑娘美貌无双,只应天上有。”这边一个文弱的书生说道,众人也认得他,他叫黄晨,人傻一点,不会来事,可是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可是看中的安平后看中的人才。

那边唐延听了这话,伸手搭上黄晨的肩膀,笑道,“行了行了,看你那样,孟姑娘还未嫁人呢,要不然你却定国侯府求亲去。”

黄晨将他的手臂推开,看了孟瑶一眼,“胡说什么呢,现在京城谁人不知孟姑娘早已许给了魏小王爷了。”

“吆,还害羞了不是,”见人家推开了自己,唐延却还不自知,没脸没皮的又搭了上去,“你看你,没关系的,反正他们并没有成亲啊,你还是有机会的。”

“你在胡说,我。。。。。。”这边黄晨被他逼得急了,伸了手就要去打他,可黄晨显然并不没有真正打过什么人,再加上他还有一丝怯弱和不惹是非的性格,伸了手却又默默的放了下去。

引得那边唐延一阵嘲笑。

“好了,唐公子莫要打趣黄公子了,”那边一直没有开口的赵铭此时策马走到两人中间,“他们三个都走远了。”

“啊?”两人刚刚自顾自的说话,却没有注意其他几人,此时被赵铭已提醒再看时,只能看到街角三人的背影,“真的哎,赶紧追,赶紧追——”唐延招呼二人,说着自己一扬马鞭,策马追了过去。

而剩下两人对视一眼,默然良久后,这才做了一样的动作,追了过去。

蓝氏兄弟及孟瑶自然没必要却听两人的废话,尤其是孟瑶,那两人的打趣本就是针对她的,她没法阻止,但还是可以选择不听的。

而蓝玉清对这些也是没有什么兴趣,蓝玉琢平时虽然爱听这些,但是此时涉及到他认识的人,他觉得还是少听一点为妙。

因此在那两人开始争论的时候,这三人也就没有等他们。

此时策马扬鞭,三人转过街角,就看到雁塔尽在眼前,但是那雁塔并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塔,当年建塔之时就有同时修建一座园林,名曰雁园,后世也多有修缮,因此孟瑶他们三个此时看到的却还只是雁园的外墙,三人顺着墙走了一会,这才绕道入口处。

那入口是一个圆形的拱墙,拱墙后放着一个很大的人工雕琢的牡丹花,其下刻了“雁园”两个字,其后就是气势恢宏的雁塔

三人下了马,将其拴在院外,进了雁园,转过那个巨大的牡丹花,就见到了那一座古朴的塔,众人站在塔下抬头看去,高大的塔尖直冲云霄,其上重重叠叠的刻着佛家精典,犹如鬼斧神工。

相传宣德太后笃信佛教,后总皇帝为了纪念母亲,修建了这座雁塔,表达对宣德太后的思念。

而宣德太后为大楚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后世帝王偶也有登临雁塔,对这位太后表达思念之情,除此之外,雁塔每年有一次后佛教盛典,皆是天下有名的佛陀都会登临雁塔,讲读经书,解答信中的疑问。

本来雁塔之时佛教盛会的标志,但是这一切在百年前被打破。

当年,仁宗皇帝之时,天下名士薛洋为科考榜首,参加杏林之宴,寻园探花之际,登临雁塔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下诗篇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后朝廷知道了,仁宗皇帝非但没有治罪,还下旨大加赞扬,薛洋也因此更加名声大噪,后其在仁宗朝位极人臣,出将入相,登布衣之极。后世学子见此纷纷效仿,所以后世科举登榜者,寻访名园,在雁塔之上作诗流明,成为一时风尚,流传至今。

不过大多数人寻园探花之际到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就是从曲江出来一路走走停停,见园就进,大多都是抱着游玩的性质,却很少有人直接就到这雁塔来。

孟瑶他们三个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后,其余三人也赶了过来,众人这才登上雁塔,一层一层的上着,众人看着那墙上密密麻麻的字,头都到大了。

但这一百年,科举及第的学子也有上千人了,无数人登过着雁塔,题诗留名,越往上走看的越多,到了最顶层干脆已经没有留有空间在写字,

“这。。。。。。”蓝玉琢的嘴角抽了抽,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