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湘乡失陷的消息又传了过来,进一步印证了刘强的推测。

等于说,零陵的义军也差不多垮了。

很明显,孙坚确实是把三家义军当一家对待的。那么,孙坚必定会来攻打桂阳的义军了。

幸好,桂阳义军没有迟疑,撤退的准备工作早已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就在湘乡失陷这一天,部队开始给士兵发放盘缠。

除了上青云寨的二百号人马,其余士兵开始离去。

这些人每十个人编成一个组,两个月后他们将由组长负责召集,召集之后往哪里去,士兵是不知道的。下级对上级,下级都不知道。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降低因为个别成员变节,导致大部队在集合地点被伏击的危险。

而赵芸按照刘强的命令,早早就派出人员前往青云寨清扫修葺,准备迎接驻军。

——

那日,做完动员回来,刘强便喊上潘怡,到衙门里面收刮书籍资料。里面的书,不能轻易扔掉。毕竟是读书人嘛,知道书的珍贵。可恼的事,里面的书基本上都是竹简书,又笨又重,搬动十分不便。只好拣重要的带走。

要说这些书有多重要也未必,拿现代的眼光来看,很多知识陈旧无理。这些书都不要了。

里面有一本书,叫《舰船营造法则》,看书名,就让刘强大喜过望。不知道桂阳这样一个内陆郡怎么藏着一本造船的书。

要知道,汉代的造船技术应该已经相当不错的了。为什么呢?刘强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建起来了,这说明当时已经有远洋的船队。

能造远洋的船,技术当然是不错了。

翻了翻书,都是文字,鲜有图画,艰涩难懂。刘强顺手便给了潘怡。

“这本书你先读懂,然后再教我。”刘强道。

还有兄长不懂的内容?潘怡明显没有思想准备。

“素梅呀,我说过我很多字不认识的,这本书我真的看不太懂,你肯定比我行。”刘强道。

潘怡接过书翻了翻,说的都是造船的知识,确实不太好懂。

她决定好好请教一下单源和有关人士,读懂这本书,帮兄长一个忙。

刘强看着一大堆竹简感到头痛,看来有必要把造纸术提高一个层次了。

可惜自己不是学化学的。自己的化学知识,还停留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叫《普通化学》的课程水准上。不过这已经比高中的知识上了一个台阶。加上刘强学习方面天资聪慧,记忆力超强,暂时应该是够用的。

——

两把样品弩,在潘怡的督促下,在单源的努力奔走下,在黄忠的技术监督下,居然在刘强撤退之前昼夜赶工,做了出来。前后制造的时间只用了三天。

以前的弓弩,做一把的时间跨度,往往要论年。主要是制作工序复杂,有些工序讲究季节。

这么短的时间做出硬弩,是不可思议的。

刘强设计的这种武器,单从制作时间来看,已经是逆天了。制作成本无疑也会大幅下降。

当然,张薇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也很重要。她直接批了一大笔钱出来,潘怡做这些事情基本上不用考虑费用的问题。

做出来的弩没有了弦,正中是一个大大的木头盒子,里面是装着弹簧的木槽。

比起以前的弩,现在的弩明显体积要大些。但因为没有弓和弦,给人的感觉反而是小多了。

槽的最前方是一块铁块,用来压缩弹簧。铁块侧面各伸出一截钢筋,撬动钢筋,铁块便压缩弹簧。这根撬钢筋的钢管,就是省力的杠杆。钢管在弩身下部有个支点,支点以下是一个把手,支点上面则分了叉,好同时在两侧卡住铁块。

这根钢管是可以拆卸的,携带很方便。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率将近五倍。也就是说,这个两百斤的弩,一般人只要四十斤力就可以用了。

曾经大力士用的硬弩,普通人就可以使用了。

换一种说法,以前士兵连续开十次弓弩就累的不行。现在只要五分之一的力,连续开一百次也不会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