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听刘强说弹簧的样品做出来了,早已按捺不住好奇心,要看一看。

下午,刘强约了潘怡、单源、黄忠,一起验收弹簧样品。

单源恭敬地站在一旁,有点紧张。

潘怡让人把两个弹簧样品拿了上来。同时搬来的还有两个铁块。

刘强一看样品的尺寸,心里一阵惊喜——这两个玩意,比自己想象中的小得多嘛。真的要是各能承受一百斤、二百斤,可以拿来设计强弩了。

刘强和黄忠各拿起一个弹簧把玩。

刘强手上是较小的弹簧,钢材的直径和自己的一个手指头差不多粗。整个弹簧的直径大约有六七厘米。

看那钢筋,粗细均匀,表面光滑,让刘强深感稀奇,要知道,现在还是汉朝呢,他问单源:“做弹簧的钢材为何做得这么匀称光洁呢?”

单源道:“先将铁棍烧软,然后从一个孔里将软铁拔拉过来,所以粗细是一样的。”

“哦。是这样。”刘强听明白了,这些匠人,还是很有办法的,自己低估了他们。

刘强用两只手掌夹住弹簧,用力挤压,发觉这个弹簧相当有力,变形不大。

刘强问潘怡:“我手上这个可以压一百斤?”

“是的,兄长。”她答道。

潘怡指了指一旁的铁块:“这些铁块一个一百斤,要不要试一下?”

刘强点头应允。

于是潘怡喊来两个卫兵,在地上铺上一块木板,把弹簧放上去,然后把其中一块铁块让卫兵小心压上。

片刻,取下铁块,潘怡把弹簧递给了刘强。

黄忠也探头过来观看。

刘强仔细检查后,没发现弹簧外观有什么变化,也没在钢材上发现裂缝。

“重来。测一下弹簧的压缩比。”刘强道。

单源愕然,不知道压缩比为何。

“啊,就是弹簧压缩后的长度与原来长度的比值。”刘强解释道。

他让潘怡拿来尺子和纸笔,自己亲自操作,潘怡记录。

桓秋见状过来帮忙。

“未压前的长度是三寸。”刘强看过刻度告诉潘怡,然后他去搬铁块。

呃?

这铁块有一百斤?

很快,刘强想起来了,古代的度量衡差别是很大的。印象中汉代的一斤大约是现代中国的半斤。此时的一百斤,其实不过现代的五十斤。是不是这个换算关系,抽时间让人给自己称一下体重便知道了。

自己的体重,还是很稳定的。

还有,自己的身高也是稳定的,也有必要和现在的尺子比较一下。

尺子上的刻度是寸,寸下面分成了十等分。把铁块压上,用尺去量两块木板之间的高度。刘强读出高度大约是2.55寸,于是刘强喊潘怡记录:“二点五五寸。”

潘怡愣了一下,问:“二点五五寸是多少?”

刘强也愣住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也是问题?旋即便明白过来,这个时候的数学,应该是还没有小数点一说的。整数后面的数字直接用量词描述,如“一丈三尺”不会说成“1.3仗”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