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怕他们真造反?”

女皇陛下对于护国公的嚣张嘴脸很是不以为然。

“造反?”

杨庆冷笑一声。

“他们要是造反我欢迎,那样我还省下以后还债了!”

他紧接着说道。

公田法肯定不能直接收回,只能采取赎买的方式,也就是他之前设计的土地券,第一期先给少量现钱,话说士绅们被他祸害完之后,目前来说应该是普遍缺钱。明朝后期白银存量在三亿多两,这一次是六千万,市面上流通的是一亿多点,实际上货币当然不只这些,但货币目前已经很大程度上纸币化,现银用的越来越少,这些加起来基本上两亿。而帝国银行长安分行也还有差不多两千万两,玄武湖的银库里四千万,也就是说民间还有六七千万存银,但这些存银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张献忠那里,总之目前这些士绅手中的不超过五千万两。

这就很少了。

看起来的确五千万两很恐怖。

但这么多银子散落在那么多士绅手中真不算多,他们可以说已经很穷了,原本他们可是控制着绝大多数的黄金白银。至于他们手中的各种债权券纸币之类的,基本上都和帝国银行捆绑在一起的,尤其是前者数量还是很多的,毕竟上次迎驾已经逼着他们掏了一回。而且这些年杨庆发国债的数量也不少,这些债券绝大多数也都在这些士绅手中。

但这个不需要在意。

杨庆就像他之前说的,并不是在乎他们的财富,他在乎的是这些人的财富不受自己的控制,到他这种身份钱已经只是数字,他自己印刷的纸就是钱。他在乎的是作为货币基础的贵金属控制权,这种东西可以存在他家的地窖里,但不能存在不知道谁家的地窖里。而属于谁并不重要,但一定得在他的地窖里,一定得在他的控制下,就像美联储地窖里的黄金,这些黄金属于谁并不重要,但一定得在美联储的地窖里。

这是货币控制权。

货币控制权就是金融控制权,金融控制权就是经济控制权,经济控制权才是真正的国家掌控权,大明之前的皇帝们,玩不下去就在于他们根本没有经济控制权。

朱元璋可以控制国家。

因为宝钞是他发的,经济控制权在他手中。

永乐也可以。

尽管那时候宝钞开始崩坏,但郑和给他带来的一船船胡椒,仍旧让他得以掌控经济,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权和各地金银铜矿的控制,让他掌握了货币的控制。

但以后就每况愈下,随着士绅势力的崛起,从沿海大规模走私,到后来隆庆开关,国家失去对外贸易的控制,从美洲涌入的白银全都流入士绅手中。掌握着数以亿计白银的他们控制了货币,经济也同样完全被他们控制,当皇权失去经济控制权,那么也就是逐渐被架空成摆设了。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别说现代那些国家信用本位制了,就是自由兑换金本位体系下也没有哪个君主敢不抓这个。英格兰银行可是和王室捆绑,日本银行可是相当于天皇开的。

美国的确不是。

但美国政府与美联储之间货币控制权的斗争,可是直接用枪的。

这才是杨庆真正的目的。

不过第一期他还是会给那些地主一部分现钱的补偿。

当然是钞票了。

他不可能再给他们白银的。

而且还是不可自由兑现钞票,尽管也是钞票,但不能自己拿着去银行兑现,这又不是帝国银行发的,这是户部发行的,和帝国银行无关,只能由户部去兑现。也就是说这些钞票他们可以使用,然后向朝廷交税,或者采购护国公家的东西也行,那时候这些钞票的价值是和普通钞票一样的。

而后者得到后自然就是转回帝国银行变成真正钞票了。

这个操作就是他们自己内部的事情了,谁都知道户部和帝国银行是一条裤子的两个裤腿。

总之这就是第一期的。

而剩下绝大多数的土地赎买将以土地券支付,也就是各种不同兑现期的债券,但这些债券终究也是要兑现的,哪怕时间长点,最长的都到五十年后兑现了,但终究还是不如一分钱不花的。所以能有士绅造反,然后他直接去抄家当然好了,这样不但以后不用为此而还债,而且还可以趁机抄家,把这些家伙流放一批。就像朱元璋一样没事就株连,然后把那些世家大族打包扔荒地上去开荒……

不要觉得朱元璋一株连就几万人挺夸张的。

他就是强制移民而已。

犯了罪的家属亲人基本上都被他扔到各地去开荒了,然后其田产则变成官田给军户了。

杨庆也是这么玩。

实际上民间拿他类比朱元璋的声音一直就有,毕竟他的很多制度其实就是跟朱元璋学,只不过进行了改头换面而已,但核心是一样的。不过真要说起来他比朱元璋温和得多了,所以士绅们口口声声喊着太祖皇帝,但却没有谁真敢和杨庆研究一下太祖皇帝怎么样。

他们也知道太祖皇帝其实比杨庆更凶残。

只是太祖皇帝手段太少。

而且比较容易欺骗,当然也不能说欺骗,只是比较容易向圣主明君化引导,他知道的太少,所以士绅们可以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很难在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上抵抗住士绅的忽悠。毕竟要说学识上,太祖皇帝和杨庆没法比,一个不识字的穷要饭的知道的东西肯定不如这个,这个神医科学家语言学家甚至无敌猛将和历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这个……

这个妖孽!

这也正是士绅们面对杨庆始终无能为力的原因,流氓有文化才是最可怕的,如果这个流氓不但有文化,还有不死之身那就直接令人绝望了。

“那四民大会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