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思想,只有在地主阶级政权尚未统一和巩固的战国时期,才可能有存在的条件。

一旦地主阶级统一政权建立并巩固起来之后,贫苦农民很快就变成佃农或农奴而成为附庸。

他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和行动上的自由就丧失了。

因此农家自秦之后很快地就销声匿迹,就连他们的思想资料也很少能够保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姬长安前世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对于农家,自然是没有什么恶感。

君民并耕,姬长安是可以接受的,无非就是走走形式,而且对于姬长安来说,以他的身体素质,就算是来真的又怎么样?

至于市贾不二,姬长安是绝对不会接受的,那种东西,在大唐强行实行绝对是坑爹,姬长安才不会做那么蠢的事情。

农家也不能要求更多了,他们是一群失去的家国的流亡者,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想放弃自己的坚持,成为大秦帝国的良民时,是易水寒,带他们来到了大唐。

大唐以无比包容的姿态接纳了他们,姬长安更是宽容的允许他们传播自己的学说,更为他们建立了农家学院,可以说,绝对是仁至义尽了,因此,农家也很难要求姬长安再做什么。

当然,农家是绝对不会放弃自己思想的,他们还会在姬长安面前大力推荐自己的思想,至于会起到什么效果?你觉得呢?

诸子百家十派学说,如今还剩下最后一派没有介绍了,它就是,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魏今河南省北部人,或曰赵今山西南部人,有传字子秉。

约生于周显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

公孙龙因为是“专决于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孔子的弟子有叫公孙龙的,“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辩者”公孙龙不是一个人。

孟轲荀卿列传索隐称公孙龙为孔子弟子,误。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