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元年十月二十一,一艘小船缓缓靠近了洛阳城,船上之人,正是徐镇川一干人等。

他们从十月初八从宋州出发,历经十余天,终于到了洛阳。

这个速度,不算快,正是徐镇川刻意压制的结果,他也怕啊,要是高义的资料不准,或者正好赶上安史叛军的散兵游勇,岂不是乐子大了,就算身边又张女侠这样的江湖好手,又有程大这样的军旅老兵,再加上个刘柱这样的市井少年,在败兵面前,恐怕也难以保护一行人的绝对安全,所以还是小心一点好。

好在一路有惊无险。

等他们到了洛阳,更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十月十八,大唐官军果然一战平定洛阳,叛军非死即伤,除去被俘虏的,剩下的叛军也早早退往河北道,据说仆固怀恩带着麾下骑兵,正在迅猛追击。

总之,安全了。

上岸,下榻,休息一夜,明天继续赶路!

洛阳城的情况并不好。

八年战乱,几经反复,如果要在大唐版图上挑选出一个受伤最深的城市,必定洛阳无疑。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安禄山亲自带兵攻打洛阳,封常清一战虎牢、二战葵园、三战上东门、四战都亭驿、五战宣仁门,最终不敌,洛阳失守。

至德二年十月,大唐名将郭子仪亲自出马,又借兵回纥四千有余,光复洛阳。

乾元二年三月,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大唐九位节度使,兵败邺城,洛阳再次失守。

宝应元年十月,唐军在仆固怀恩的率领下,一战横水、二战昭觉寺、三战石榴园、老君庙,最终光复洛阳。

看看,八年之内,洛阳两度失陷,又两次光复,可以说,这是整个安史之乱之中,大唐和安史叛军征战的主战场,如同一架巨大的石磨,早就把洛阳磨得千疮百孔!

徐镇川等人进城之后,入目之处,满目疮痍,洛阳城早就没有了武周时期的繁华景致,只剩下破败与荒凉,户无炊烟、家无人声,就算偶尔见到过往的百姓,也都是面黄肌瘦、躲躲藏藏,更多的,却是大唐军汉,在破败的洛阳城中翻翻捡捡,极力想找寻一点有用的东西出来,最终却是一声失望的咒骂。

幸亏徐镇川有个台州参军事的官位,又是穿着官袍出行,虽然草绿色的官袍在大唐的品级很低,但是也足够震慑这些军汉了,一路上没有什么不开眼的货色来找麻烦,不过让他头疼的是,今天在哪里过夜才好?

“去都亭驿看看吧……”

徐镇川也没有办法,如果都是男的还还说,随便找一个民房对付一宿也就是了,但是有张女侠,有小竹,总不能让他们跟着自己挤没房顶的破房子吧?

奔都亭驿吧,那里曾经是东都洛阳最大的驿站,虽然经过封常清和安史叛军的一场鏖战,不过只要底子好,怎么都好办,大不了自己这群人收拾出来一两间房子,无论如何把今天晚上对付过去也就是了。

其他人没有异议,众人便集体转向前往都亭驿。

都亭驿,坐落在清化坊,乃是宣仁门外大街路北第一坊,在洛阳城东,距离徐镇川等人下船的地方倒是不远。

一行人也雇不到什么车辆,只能步行前往。

一路上倒也安宁,更显洛阳城繁华不在,甚至人声都听不到几声。

突然,一声悲呼传来。

“军爷,求求你了,这是我家最后的粮食,您可千万不能拿走啊!我家还有五六岁的孩子,没有了这袋子粮食,他肯定会饿死!军爷,您就行行好!”

众人寻声望去,却见路边坊门大开,两三军士拉着一个小小的粮袋,正走了出来。

身后还有一个妇女哭天抢地地悲呼,双手紧紧抓着粮袋,死不松手,怎奈她面黄肌瘦、浑身无力,怎么抢夺得多那雄壮的军汉,竟然被一起拖出了坊门。

一名军汉颇有些不耐烦,回身就是一脚,正踹到那妇女的身上,将他踹了一个跟头。

嘴里还在不干不净的咒骂。

“什么五六岁的孩子!?叛军占据洛阳多年,你这孩子正是那个时候出生,说不定他爹就是叛军!这就是个孽种,饿死了也活该!”

还没等他骂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