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经过多次讨论以为宋辽历次大战当中,辽军主要都是从白洋淀以西的地区南下进入宋境,尤其是决定宋辽命运的君子馆之战,、白洋淀以西地区基本都是平原,没有较深的河流和山川,辽军基本可以来去自如,而宋朝就显得相当被动。

所谓失去燕云的北宋无险可守,只是相对于唐朝而言,相比之下,白洋淀以东地区都有密集的河网,而宋军则可以依靠这些河流,靠船只机动及时调拨军队,使得辽军无从下手。因此,网络上常说的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宋军无法及时预警,组织防御的说法并不准确,在赵昺看来至少在宋仁宗以前是不对的。

相比之下,白洋淀以西的广大地区平坦开阔,是骑兵长途奔袭的好地方,也是辽军唯一的选择。既掌握了辽军行军路线,又可以利用河网密布的优势,宋朝终于以水代兵,祭出了防御辽军的“神器“水长城,就是东线的雄州渤海一线的方田、斥候工程。

太宗时期曾经在雄州到渤海一代修建方田,这些方田不是种地用的田,而是方形陷马坑,这种坑洞长宽约七尺,同时利用白洋淀以东的密集河网,宋军引中水灌入坑中,连成一片,成为了骑兵行军的噩梦。这片地区,宋军只布置了三千精兵和一百条船只往来巡逻,侦察敌情况,极大的节约宋军兵力。

同样是在太宗朝,自从雍熙北伐失败后,就有人意识到,辽军进攻的重点地区就是高阳关保州易州一线,从这一地区南下突进最为稳妥,就有人提议在高阳关到保州地区实施屯田,即低处造水田,高出造旱田,一方面可以补充军粮,另一方面可以依靠水渠配合东线工程阻碍辽军南下。

但是,这种防御工事在防御辽军南下的同时,也阻碍了宋军北伐,而宋太宗本人和一些朝臣还没有真正放弃北伐的意愿。因此这段工程在太宗朝没有修建,而是由当地军队分散把守城堡,也就显得当地防御总体水平十分单薄。

车神死后,真宗即位,辽国就开始趁火打劫,企图南下,宋辽战争迎来了第二高峰。刚一开始辽军就在保州和威虏军碰了钉子,后来的军事进攻也曾经击败宋军,但也不过掠夺了更多财富,在领土上辽国一直没有占到便宜。

而沧州知州何承矩早就开始利用山川湖泊,开始在雄州地区屯田,有了何承矩的经验在前,于是真宗朝便在白洋淀以西百里平原地区修建屯田水渠工程,这段也成为北宋水长城第二部分。工程旷日持久持续了长达三十年,直到宋仁宗明道年间才终于完成。

这项工程西起保州以西的人工湖泊西塘泊,东到渤海累计四百五十里,横穿华北平原。这条防线在东部地区南北最宽处居然达到一百五十里,最窄的也有八到十里,水深一丈左右。除此之外,宋军还在西塘泊以西开始植树造林,这些树林还设立河北屯田司和安抚司管理人工林和塘泊。

事实上,宋朝苦心经营的河湖防线,一开始就有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这些防线的作用之下,渡河作战也不是辽军所擅长,使辽国对于防线周围地区的劫掠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宋军河北地区的粮食供应也有了保证,也正是在这条防线开始大规模修建后不久,就起了重要作用。

到澶渊之战的时候,辽军才开始大规模的攻打宋军城寨堡垒。但是得益于防线的迟滞和告警作用,宋军的反应非常之快。早在辽军到来前,宋朝河湖防线周匝地区就做好了准备。辽军除了在深入宋境后攻克了德清军和通利军两个后方城寨之外,基本没有太多的成果。而这两个城寨在开封周围,除了威慑开封并无实际意义。

待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同时大量宋军精锐一直呆在辽军后方。而辽军最终的孤军深入,也使得澶渊之战转对宋方有利,因此水长城可以称得上是宋朝防御辽国骑兵的神作……

“此策汝等有何看法?”赵昺看罢奏疏,其言所述并没有多少新意,只是老酒装新瓶而已,但是对其优势赞不绝口,极力推荐。

“属下以为此策荒诞至极,其不学无术,便大肆妄言,误国误民,其心可诛!”徐无难起身施礼愤愤道……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