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之回到了楼桑村,衣锦还乡。从小资助刘备的叔父刘元起也很高兴,马上来见自己的侄儿。
没想到,一见到秦牧之,主持家族事务的刘元起就像遇到了大救星,拉着秦牧之的手说:“贤侄,你可回来了。叔父从小没有看错你,如今你可真是出息了。跟你回来了的,是幽州府的兵吧?”
“多谢叔父一直以来对我们家的帮助。刚才母亲还说起来,你对她多有资助。要不是你,她在家得挨饿。叔父之恩,将来玄德必将厚报。”秦牧之向叔父行大礼后,说。
“灾荒之年,救济族人,是应该的。”刘元起扶秦牧之,说:“说起这事,村外的饥民你看到了吧,在我们村外已呆了快两个月,赖着不走,我派人报官,官兵来驱赶了两次,他们就是不肯走。刚开始我们还救济一些老弱病残,现在灾民越来越多,我们的粮食自给也不够了,你跟官府关系好,赶紧想办法赶走他们,不然日久生变,那些饥民可不管什么王法,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来!”
秦牧之问:“家里还有多少储粮?”
叔叔刘元起见秦牧之只字不提赶灾民走,反而问起家里的粮食,起了疑心,道:“贤侄,你这次回来可以住多久?问这干什么?如今是荒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家族里谁被饿死,所以我们刘家现在有一百来张嘴要吃饭,储粮估计只能熬到明年夏天。”
秦牧之说:“开仓放一半的粮吧,现在幽州下雨了,黄巾贼也被我们赶走了,应该可以度过灾荒之年。”
刘元起一听,有点不乐意,说:“贤侄,叔父知你仁义,这可是我们一大家子人的救命粮。”
秦牧之说:“如果不放粮,恐怕外面的饥民,熬不过今年冬天,就会一把火烧了我们村,你也说了,逼急了,他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刘元起说:“你派兵把他们赶走!”
秦牧之摇头拒绝:“无论如何,我们不能驱赶这些手无寸铁的灾民!”
刘元起说:“不是我们不仁,我不能把家人的口粮送出去。”
秦牧之面色平静地说:“我会跟太守刘焉说,这是你自愿捐给灾民的,说不定还能给你请功捐官!”
“生逢乱世,我才不稀罕当什么官,只求能保全族人。”刘元起说。
秦牧之拉住刘元起的手,劝说道:“叔叔,你好好想一想,现在连军粮也紧缺,各地土匪无数,在这大灾之年,手里抓着多余的粮,很可能会给族人惹祸上身!不仅官府会盯着,就是匪贼也会惦记着。你现在把余粮分了,不仅会让刘氏家族在士人中声名远扬,官府也不会为难我们,匪贼也不会打扰我们。”
“贤侄,还是你想得周全。”刘元起心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恰巧当时,有两个南方来的大商人在刘府,拜访刘元起。这两个人便是张世平和苏双,是刘元起的大学同学,原来准备到北方做生意,因为黄巾贼围困,暂居刘家,听说秦牧之有讨贼安民的壮举,解了幽州之围,他家里又比价贫困。两人觉得这是一个大好的投资机会,一商量,赠送了秦牧之军费五十万元。
秦牧之刚开始推辞,张世平摸着自己的胡子,呵呵一笑,说:“我们是商人,在商言商,此时资助你,是看好你们的前途,并非是贪图眼前的蝇头微利。我们这是效仿吕不韦,做长远的投资。以后你要是缺钱,尽管跟我们说。”
成功商人吕不韦的故事,秦牧之是知道的,甚至可以说,他对奇货可居的故事,滚瓜烂熟。
“风险诚可怕,利润价更高”是吕不韦最简单的投资哲学。在动荡的战乱年代,他做出无数个倾家荡产的投资举动,让后人叹为观止。
秦昭王四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67年,此时正逢东周末国,群雄纷争,战乱四起。在这样的时机中,崛起了一些人,他们利用时世,成就千金巨富。而在这群人中最为出众并在日后名垂千古的只有吕不韦,也就是秦朝日后那地位显著的相国。
吕不韦的这一笔投资,来自街头,他那天正在街上溜达,一边走一边思索生意上的事情,冷不防正和一个路人撞了个满怀。两人都撞得倒退了几步,吕不韦慌忙向此人道歉,并一边抬眼望去。一看之下,但见此人衣着普通,但与众不同。后来吕不韦向附近的小摊贩打听此人是谁,一位老人告诉他,此人就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就是秦昭襄王的王孙。这位秦王孙现在是秦国在赵国的人质,日子可很不好过。
吕不韦顿时灵机一动,觉得奇货可居!于是倾家荡产资助异人,想帮他返回秦国,继承王位。吕不韦的父亲不理解,于是就留下了这段千古对话:
吕不韦问父亲:“耕地种田能获利几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