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那可是西夏国的生命线,即便西夏国朝廷的人全都是酒囊饭袋,也知道它的重要性。难道,宋神宗和沈括都指望着,西夏人会什么都不做,眼睁睁地看着宋国把永乐城建起来吗?
沈括、宋神宗他们难道就没有认真想过,守护永乐城和建造城池百姓的重兵又从哪里来?
宋神宗真舍得把汴梁城里这些老爷兵都派到那里去送死!
而且,战略物资本就贫乏的关中,士兵要吃粮食吧!建造城池的百姓就算不给工钱,那也得吃粮食吧!
粮食又从哪里来呢?
关中不比汴梁以东地界,可没有运河可以运送粮食。不通水路的话,运送到关中的粮食,就算是这中间没有任何人贪污,也肯定会被运送粮食的骡马消耗不少的粮食。
他外公王安石好不容易替宋神宗攒下来的这点家底,眼看着就要被宋神宗这个时昏时明的君主败光了。
对了,还有之前有系统整出来的长虹贯日的警兆,难道宋神宗此刻都已经遗忘了吗?
沈括的这道明显不辩军机的奏折,在京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西夏的密探想必早就已经得知了。
看着花狻猊手下花了一百个大钱买来的消息,蔡道越看越是心惊不已,他知道大事不妙啊啦!
在得到消息的当天,蔡道就去拜访了孙觉老爷子。
孙觉现在还是秘书监,对于奏折的内容和宋神宗的态度,他自然比蔡道知道的还要详尽一些。
当时,他也是站在保守派一方,坚决反对宋神宗的这个决定。
可是,当蔡道将自己的顾虑源源本本的说了一遍之后,孙觉也坐不住了。
他当即拍案而起,大骂沈括误国。
当官这么多年,虽然一直在地方当官,孙觉可比蔡道更加了解朝中的这些大臣。
那个内官李舜举倒还罢了,在宫中当差几十年,一直风评不错。担当任何差事,也都是兢兢业业,而且,他还是内官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文人,他知识广博,博览群书,能文善词。
可是,徐禧不同。
这个人明显就是一个幸进的小人。
徐禧,字德占,洪州分宁人。自小就心怀大志,气度不凡。努力学习,却又不学习关于科举的任何知识。在家的时候,他博览群书,长大以后,周游大宋各地。
他从书中,力求知晓古今历史事变;周游各地的时候,他询老问幼,力图知晓当地的风俗利病。
史书上说他是‘以学识超卓破格任用。’
其实,就是王安石变法之际,徐禧献策,吕惠卿看到后,便让他以布衣之身充检讨,后来,吕惠卿又把他所献的策书献给了宋神宗。于是,徐禧才被宋神宗破格提拔。
后来,吕惠卿和邓馆相争,也是徐禧暗中传消息给吕惠卿,让这位大奸臣逃过了一劫。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徐禧和吕惠卿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
如果不是因为蔡道,吕惠卿和邓馆同时被贬到岭南。徐禧此行也许就会得到朝中新党的大力支持。
他们两个的关系,别人不知道,蔡确却了解的一清二楚。也正是这个原因,蔡确这次才会在宋神宗需要大臣支持的时候,第一次违背了官家的想法,态度表现得如此暧昧,自始至终都不肯表态。
经过商议,孙觉本来是想自己独揽这件事,由他去召集志同道合的官员,一起弹劾沈括,规劝宋神宗熄了建造永乐城的打算。
这一次,蔡道却并没有听从孙觉的劝告,他先口头上答应了孙觉,稳住老爷子。
而后,他回到保育院之后,立即书写奏折。
其实,他从一开始便执意要给宋神宗上一道自己的奏折。
之所以去找孙觉,只是想问一问朝中所有大臣对这件事的态度,以及他们动向,顺便再找一些帮手,和自己一起摇旗呐喊。
既然所有大臣,包括那个三旨宰相王硅都违拗了宋神宗的意思,蔡玄心里更是安定。
宋神宗这么做,无非是想先发制人,解除掉今年西夏人可能出兵的威胁。
那么,蔡道就替他出一个更好的主意便是。
有珠玉在前,想必沈括的那道狗尾巴草奏折,也就入不了宋神宗的法眼了。
经过几日的思量和斟酌,蔡道终于把一道万余字的奏折写完了。
三月十六日一大早,蔡道让胡公公把奏折带进宫,交给石得一。
这份奏折内容,蔡道当然又是假托莫须有的师傅托梦告诉给他的。
看到这份奏折之后,宋神宗自然并不会完全信任其中的内容。
在奏折之中,蔡道先是高度赞扬了一番沈括之前的功绩。
可后面来一个神转折。
他师傅说,沈括也就适合当一个地方的主官,写诗词著书才是他的专长,行军打仗却是他最大的弱点,顶多也就是一个三国时期的王经罢了。
而徐禧更是如此,他顶多也就是马谡而已。
如果,宋神宗一定要坚持用他的话,可以,先把他派到一个在前线不太重要的州县任主官。这样,既能观察一下他的能力,一旦出事之后,又不至于毁损官家的名声。
蔡道还是孩子,宋神宗有心不理会,可是,有高遵裕这个废物这个前车之鉴,他如今也对于自己看人的眼光产生了怀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