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内,不只盗墓行为本身说黑话,其与之相关的事物也都有相应的隐语,譬如对尸体的称呼就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种“咸鱼”的说法,在古代盗墓圈内居然会很盛行。
盗墓贼嘴里的“咸鱼”,便是指他们在盗墓时,所遇到的未腐尸身。
从远古文明刚启蒙,到现代的高度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大为改观,但某些技能仍在传承。
比如吃肉,早期人类社会没有冰箱,一次狩猎过多的肉,吃不了会放坏。变质的食物被吃下去肯定会生病,但若是扔了则是浪费粮食,同时也会心疼。
那么怎么办,食物的储存成了困扰当时人的大麻烦。也不知谁家的聪明孩子,无意中发现,一不留神掉进盐罐子的肉块,会产生不同于鲜肉的风味,更难能可贵是,这样的咸肉可以保证数月不会。
时间一久,这种方法被一传十,十传百。不知多久以后,用食盐腌肉的方法得到大面积地区的普及。
而且用这种方法腌出肉真的很好吃,别具风味,口味独特,让食物的味道更佳丰富多彩。
古人已经学会举一反三,随后这项技能在发扬光大,也用于鱼的保存。为了鱼能长时间地食用,古人常会将鱼用盐腌渍一下,以保证不腐坏。
谁承想腌鱼的滋味更是妙不可言,不但有效去除鱼的腥味,还增加鱼的鲜味和香味。
嗯嗯,跑题了,咱们书归正传。之所以盗墓贼会将尸体说成“咸鱼”,还要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尸体防腐风俗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运用“腌咸鱼原理”处理尸体的现象(作者开始心疼那个时期的墓主,真心不容易)。
早在一千多年前,英勇善战的辽国人死后,不论多远都要运回家乡安葬,这也符合古人落叶归根的普遍心态。而辽国在东北地区,当地主要是契丹人,以放牧,打猎和捕鱼为生,同时也喜欢食用腌制咸鱼咸肉。
为让亲人尸体不在回乡路上腐坏,他们从腌渍的方法中获得灵感,在处理尸体时也如此这般:先剖开肚皮,去除内脏,沥去水分,然后使用加了香料的粗盐腌透,制成“咸尸”。
嗯,你们确定这样对待死者,就是爱他的体现?既然如此,死者被掏出的内脏该如何对待?就地掩埋,还是像埃及人对待木乃伊那样,将死者内脏放在洁净瓶子里,一起带回老家下葬?
要说古代人们的智慧真是无穷尽,任何招数只有我们后人想不到的,却没有古人做不到的。
还有一种说法,这种方法是处理牛羊肉的常用手法,而不是腌鱼,被称之为“羓”。“羓”既是指传说中一种珍贵的羊,也指大块的肉干。
此风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至今尚存,做出来的“羓”,相当于汉人家做的腊肉。
这般处理过的尸体,因尸主生前的等级差别而有不同的叫法,皇帝的尸体自然叫“帝羓”(细思极恐,居然有人敢把皇帝做成一道“菜”?那么这是真的吗!)。
这当然是真的,这个被做成“羓”的皇帝就是耶律德光,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做成木乃伊的皇帝。
说起这个“帝羓”,居然与古埃及“木乃伊”一样有名,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木乃伊”。
大同年间(也就是公元九百四十七年),此人倾师南征,时至八月,为后晋败于燕长城北。同年十二月,大败后晋兵,陷于汴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俘虏了后晋的出帝。
翌年,改元“大同”,改国号契丹为辽。
岂料以中原民军武装反抗,契丹人自身也是死伤惨重,导致士兵们厌战心切,耶律德光无奈,只得率军北返。偏偏在途中,行至栾城突发疾病而死。
按照辽国人的传统,皇帝驾崩,也要落叶归根,否则怎么去见他们家族的老祖宗。
然而当时正是热天,那帮作为臣下的人,为防止皇帝陛下尸身腐烂,便让他的随从便将他的尸体“腌咸肉”了(做皇帝也不易啊)。
以上便是古人处理亲人尸身的一种手段。只是后来盗墓贼喜欢把尸体叫做“咸鱼”,而并非“咸肉”,也算是一种约定俗的称呼成吧。
所以盗墓贼在地下作业时,应当最怕遇见“咸鱼”翻身的场景,一旦遇上几乎没有好结果,轻则会使盗墓贼空手而归,重则连自身都要有去无回。
与“咸鱼”一样有名的黑话,是“肉粽子”。不过上述这两样东西可不是大家平日里享用的美食,而是埋于地下多年不腐的尸身,想想就足令人心惊胆寒。
粽子包扎裹紧的做法,与人们处理尸体的方法居然十分相似。人死了,最差也要穿上装老衣,包裹好,有时还用麻绳捆扎结实,此过程与包粽子的过程多么相仿。
只不过“肉粽子”的体型更大,是纯肉制品。呃,太重口味,有点编不下去了。
如此说来,有盗墓贼将尸体说成“肉粽子”,将盗墓说成“翻肉粽”,便很好理解了吧。
除此之外,因为某种原因,盗墓贼在盗墓时也说黑话。大概怕墓内死人听懂其中含义,特地从棺材里跑出来坏他们好事。因此他们在盗墓时尽可能不开口,有些时候甚至还要说反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